实践善行教育
规划善行人生
□湖州市漾西小学 沈旭林
近年来,在“水珠”文化的引领下,湖州市织里镇漾西小学通过德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全方位运转实施善行教育,为学生规划美好善行人生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构建善行教育课程
结合深化课程改革,我们探索实践了善行课程。
1.构建善行课程
(1)“行课程”中探究
为突出善行能力培育,学校开展了时令性微课程群教育活动(三至五年级实施)与溇港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六年级实施)。
所谓时令性微课程群,即围绕时令性微主题,跨越单一学科的限制,与相关课程按照一定的规律加以整合而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动态课程体系。一般一个微课程群包括3~5门学科课程整合。比如对于“茶”主题的探究,实施语文学科的《茶经》鉴赏、科学学科的茶营养探究、音乐学科的《采茶舞曲》欣赏、综合学科的采茶、炒茶、品茶活动等。
溇港文化研究性学习,以“社村班级”(以学生居住自然村组班)的组织形式,开展溇港文化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村班教师的引导,村班学生合作,自由选择溇港文化的渊源历史、人文故事、当代价值、文保策略、现代治理等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最后以小报、展板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2)“行社团”中动手
“劳动意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三个内容之一。“行”是创新实践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上,学校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开设了各类供学生选择的行动类社团。如“织里刺绣”非遗教学、电线模型智作、芦苇编制贴画……同时也创造条件开设了3D打印、机器人、工匠制作等教学课程。尽管是边远农村学校,学校克服师资等一系列困难,开设男女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体育类行动课程。
(3)“行方式”中领悟
体验式教育比说教式要有效,因此学校努力把各类教育内容体现为“行”的教育方式。比如安全教育,除了口头教育、网络学习外,学校重在行的教育方式,即让学生在自编自演的安全校园剧、安全演练中掌握知识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也改变理性说教的方式,创造了“心育游戏”辅助教育的方式。学生既可以是游戏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游戏的创编者。如针对有不信任他人倾向的学生,可以开展“爬人梯”“仰背躺”等心育游戏。
2.推进善行课堂
“先行后知”是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之一,为此我们倡导的善行课堂就要求“先学后教”。“善行课堂模式”,既要让学生先行(学),而且要学生善于先行(学),努力探索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交流、引导、点拨的高效课堂模式。
(1)推进主题——持续基础模式
数学学科体现于“翻转课堂教学”。即让学生对要学的内容,课前进行视频学习(或课本自学),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对于有了学生认知基础的课堂该如何教学,我校数学教师在不断探索,比如以课本拓展题为突破口、以创新解法来检验所学、生生互学形式解决学生程度不一问题……
语文学科体现于“鉴言式阅读教学”。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先学课文的同时,需要以批注言语的形式进行外化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点评内容组织教学程序。
(2)推进方式——持续比较教研
每周有研训、学科隔周轮是我校研训方式。为提升研训活动高效性,促使每次研训活动教师有思考,我们采取两项措施:一是采用比较式教研方式,除了执教教师需要思考教学流程外,其余同科听课教师也需要思考,写出与执教者相同主题的不同设计,与之进行比较。二是采用组团磨课方式,除了现场上课外,组团磨课,共同预设教学流程,在磨课研讨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二、改革善行育人方式
善行教育的基础是心善,“善”教育是善行特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德育上也作了诸多探索。
1.新“七善”评价为引领
我们新编“七善”:梦善远、事善行、学善腾、助善润、合善纳、体善健、毅善穿,涵盖学生发展各方面。
班级每月评选“七善”学生,在班内进行表扬。在班级推荐基础上,学校每月评选“七善”学生,在橱窗进行事迹展示。学校每学期评选“七善”的学生,以室外“风车”形式固定一学期事迹展览。
2.外赞内省为方式
对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所以我们大力开展“赞”系列活动,赞身边人事、赞社会人事、赞古代人事、赞当代人事……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在学生评议眼见的实事中展开引导过程,增强德育实效性。
3.网络评价为载体
学校正在开发网络程序,组织开展对学生学业评价、行事能力等全方位的评价;利用网站、微信等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依托教师、家长、学生自我等多方参与的新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性评价,不断引领学生具有“行善事”思想、“善行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