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饼状图来剖析你,啥滋味?
中小学校校本培训的困境与破局
□ 黄莉萍
5月9日,杭州市下沙第一小学英语教师寿佳丽专门“劈出”10分钟,再次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整理房间”并介绍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文具等的环节。“in、on、under,这一次,我尽量将语速放慢,让学生们多听多说,让目标语言在操练中得到充分巩固。”
“学情分析只是摆设?”“教、学、用的过程能混乱吗?”“评价在哪里?”……
杭州市英语教研员吴萍尖锐的发问依然在耳边回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关于“意义学习”的讲座让寿佳丽们陷入思考。“当你拿到整理出来的100多位听课教师用课堂观察量表对你的课进行量化评价的结果时,一个个维度的数据成了我们后续校内组本研训活动的有力参考。”让寿佳丽和她的同事们即将更加忙碌的,是上周五杭州市下沙开发区举办的“学为中心”四校组本研训活动。
用组本研训来提升校本培训效能的机制创新与操作研究,是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去年开始进行的重要课题。“很多学校的校本培训流于形式,与教师需求脱节。”杭州市教科所所长俞晓东这样阐述开设和推动这项课题的初衷。
困境:重要!可为什么提不上劲
校本培训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最为重要也最为有效的途径。
然而,杭州市教科所在对杭州市城乡17所中小学校的近千名校长、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教师虽然都认同校本培训的重要性,但参与意愿不强、认真度不高。同时,随着教龄、学历、职称等的递升,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满意度越低。
“实际上很重要,也一直在开展着的校本培训,却并不怎么受教师们待见。”项目负责人、杭州市教科所陈化勇介绍,如在保证和巩固校本培训质量的必要手段“布置适量的作业选项”选项中,赞成的不到五分之一,“这从侧面说明,目前的校本培训没有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什么原因让教师们提不起劲?“很多学校把校本培训做成不分学科、不分层次的全校培训。”
调查结果给出的答案不仅于此。
“校本培训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居于首位,“研讨性不强”“培训课程设置不科学”“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缺少师生互动”等问题相对突出。
在目前校本培训的内容设计上,平均综合得分排名前四的依次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培训”“课改动态、课程开发方法等培训”“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教育前沿、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培训”。“这和教师的期待完全吻合,但培训形式和实质性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却不容乐观。”
陈化勇介绍,当下的校本培训实践中,最受教师喜欢的“案例分析”“课堂观摩”“沙龙研讨”等形式不乏使用,但“主题讲座”仍是较为主要的培训方式,“这增大了预设性、封闭性,而缺乏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和灵活性”。
教师最希望邀请的是“理论修养较高又熟悉一线的专家”“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兼具的教研、科研人员”,希望得到“量身定制式的培训菜单”“富有个性化的培训”;而被调查的学校领导觉得有困难的是“缺乏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支持”“难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培训方案”等。而2016年初,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对辖内的14所中小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0%的校长认为校本培训对教师帮助很大。“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校领导对培训价值或责任心认识不足,校本培训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不足为怪了!”开发区教育发展教研室汪世英坦言。
破局:炮制组本研训的各种版本
“分组教研对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更有效。”在对“校本培训的组织方式”的意见调查中,被调查的大多数教师的观点,成了启发一项省级规划课堂的源头。
2016年初,陈化勇主持的专项课题“基于组本研训的校本培训机制创新与操作实践”启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了首批实验区。
2015年秋季毕业进入下沙一小任教的陈相宜成了该课题的首批受益者。2016年上半年在校发布微观点“读童诗画童画”,2016年下半年微课题“童诗读写绘”在区里立项,陈相宜坦言“顺利得像在梦里”。“2016学年,我校有9位教师的课题在市、区立项,可以说,这些教师不仅得益于组本研训这一有效的培训方式,还搭上课程改革的顺风车!”下沙一小教研室主任周君君介绍。
2016学年,下沙一小的校本研训主题是微课程的研究。“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独立开展一门拓展性课程是困难重重的,因而,我们就让每个教研组以校本研训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周君君告诉记者,在该校,教师可根据自己特点主动申报课程,“申报成功的年轻教师还可以选择能给予自己指导和监督的师傅,教研组再通过课堂微观察、微观点报告等形式让所有教师参与到对这些教师持续不断的、具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中”。
“这一学年,我们一年级组有6位年轻教师申报了课程的开发,因而,我们是被微观察的对象,也是微观察别人的观察者。”陈相宜很开心地表示,很享受被组内同事微观察和评价的过程,“参与这样的研训活动更有激情”。每次年轻教师的组内展示课,同事们都会根据十多个维度的课堂观察量表进行打分和评价。“每个教学维度最后都会形成一个分析饼状图,我也可以提交自己的困惑供大组讨论。”陈相宜认为,每一个饼状图,都是她攀登的阶梯。
组本研训,不光在校内。在杭州市教科所的带领下,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学校、区域、教研组、教师等四方为主体,重过程、能力和时效的“四方联动”的培训机制。“我们会在一定主题下,开展跨校的同课异构,跨校跨学科活动。”汪世英介绍,活动前不仅要广泛征求教师们的意见,活动后还有专门的课堂观察量表分析和活动调查满意度分析,“像上周五开展的‘学为中心’四校组本研训活动,就是校本组内研训的升级版,骨干教师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展示与‘剖析’,进而找到前进的方向”。
聚焦:人人都有自己的“饼状图”
“我们的很多教师知道前沿的教育理论,却常常不知道如何落实;知道高大上的教学设计,却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真正根据学生学情进行有效教学。”吴萍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要让教师们真正懂得如何用21世纪的教学方法去面对21世纪的孩子,有实效的校本培训模式和培训评价机制不可或缺”。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今年,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教师诉求‘回归式’校本研训路径设计与载体创新”即将结题。“我们就是为了破解校本培训的‘同质性’‘悬浮性’‘单一性’等问题,帮助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中实现主体性的回归。”求是教育集团校长助理沈洁介绍,该校专门建立了教师培训诉求平台,根据每一位教师的诉求为他们绘制诉求规划结构图,“我们会帮助老师分析甄别、科学规划适合他们的培训”。
“如今,我校有过关性培养的新教师沙龙、骨干教师的拔尖性培养、耕耘多年教师的褒奖性培训……”沈洁介绍,多层次研训的核心都是“回到问题化教学的研训”上来。
在该校,有关注教学基本问题的学生、家长、教师和专家一起出席的“四方座谈”培训;有共同观摩1~2节本学科名师的经典课堂教学录像后共同揣摩、品悟、研讨、实践的“与经典同行”培训;有“一课多上”、同伴观察、合作研讨的聚焦教学难点的同伴互助型培训;有共享式备课、共研式磨课的教研组团队抱团的共同体学习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