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退居后台 专业走向前台
新高考倒逼高校加强专业建设
□ 汪 恒
“我来这里会学到什么?学完后可以做些什么?这个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里有什么优势和特色?”今年,浙江农林大学第一次要求全校的52个专业都要制作一个宣传片,并且在片中回答好以上3个基本问题。宣传片完成之后,学校将通过多种途径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几个月之后即将填报高考志愿的考生。浙农林大学生处副处长梁卫玲还透露,今年学校的招生工作方案中首次出现了“学科(专业)为主力”的提法。
浙农林大给教师们提的3个问题,实际上也是省内高校接下来可能会被考生问到最多的问题。作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部分,今年我省将首次采取以专业为单位填报志愿。“选专业”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边新灿认为:“学校由前台退居后台,专业直接走上了前台,接受学生的评判和选择。”这样的改变,会对高校自身的专业建设带来哪些影响?新高考前夕,记者走访了省内多所高校。
专业“瘦身”,学校更坚决
摆在宁波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学兰面前的,是一道不那么好做的“减法”题:接下来的两年,学校要停招13个专业和5个专业方向。“有的是因为在校内已有相近专业,要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还有的是考虑到社会需求不理想。这也是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专业结构调整。”李学兰说。实际上,学校自2010年开始就已经启动了专业结构调整。接下来,学校更要加快这一步伐,到2020年,把专业数量从现有的75个压缩到55个左右。
同样在做减法的还有温州医科大学。学校早早做起了“专业结构调整”的工作,近几年里把原有的38个专业压缩为26个招生专业,7个学科门类调整为4个,以专注打造一流本科专业。
专业“瘦身”有哪些原则?李学兰说,学校会先对所有专业进行内部分类。“一些专业是基础性、研究型的专业,它们是立校之本。还有一些专业是应用型专业,面向市场。要让这些专业参与市场竞争。如果生源连年不理想,就要采取措施整合。”温医大从社会需求和专业办学实力这两项入手,对专业布点数、学科和学位点、师资数量与结构、实验室设备资源等8项指标进行比较与剖析,又结合第三方机构对专业实习、毕业生满意度和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组织专家对专业开展评估。
“新高考强化了专业的地位,让学校有了更多的动力把专业推向市场。在学校进行动态专业调整时,压缩或取消某些专业更下得了决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谢峰坦言。
因为起步得早,温医大甚至已经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目前,学校26个招生专业中四星及以上专业已增至7个,获批“十三五”省级优势专业数达到7个。宁大也在不断调整中锁定了重点,筛选出18个重点发展专业和27个稳定发展专业。
专业“上新”,谨慎迈步
浙江财经大学今年3月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成为全省首家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对于这个“新生儿”,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周银香高兴之余也保持了冷静。“我们在专业申报之初,就分别到阿里巴巴、IT公司、银行和金融机构等进行了调查,预测了对该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与素质要求,也结合了财经类院校的专业优势。新高考第一年,新专业更要重视口碑。”
周银香指的“口碑”,主要是指专业增设后,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的跟进。这次新增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连同之前学院增设的金融数学专业,都属于专业的“升级置换”。要维护专业在学生心目中的口碑,就要“动”原有的师资结构。周银香表示,一方面,学院优选经验丰富的教师教授数学类主干基础课程,发挥他们的教学阅历优势。另一方面,鼓励年轻骨干教师参加经济、金融及大数据类课程进修培训,满足复合学科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加大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
省内首个助产学本科专业前不久花落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校护理学院副院长沈翠珍告诉记者,这个专业的申报始于3年前。他们做过调研,发现每年全省助产方面专业人才的缺口为五六百人。国外已有助产学的独立本科专业,而国内才刚刚起步。经过慎重考虑,学校把今年首届新生的招收规模控制在60人。对于赶上新的志愿填报方式, 沈翠珍认为,特别是新专业,公众的认知程度还有不足,院校更要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今年一下子获批了5个本科新专业。学校教务处处长王建军解释,这是学校“升本”之后逐渐关停专科专业,升级成本科专业的全局性调整。即使这样,学校已经打算“放缓”新设此类本科专业的速度。“2018年的本科专业申报,学校打算控制在3个以内。”王建军告诉记者。梁卫玲则表示,接下来浙农林大对新增专业的审批将会变得更加严格。“致力于办好现有的专业,而不是大而全。规模适度就好。”
错位发展,办出特色
新高考实施第一年,对于各高校来说,不仅要理顺当下各专业的招生事务,更要对新形势做好对策。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衢州学院选择将自身专业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全校的23个本科专业都与地方产业或社会事业需求相对接。比如衢州当地特种纸产业发达,学校就在化工类专业中开设了造纸方向。教务处处长吴以莉透露,学校还聘请了当地相关领域资深专家作为校外专业负责人,请他们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会议,实施双专业负责人制。
浙水院打算坚持行业办学原则,紧紧围绕“水”字谋划专业布局。“一些专业从名称上看,可能和别的学校差不多,但培养上会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软件工程专业侧重的是测绘水利。机械专业会围绕水电机械多一些。”
新高考之下,直接挑选专业的模式让高度雷同、同质化的专业生存空间更小。如何让本校专业在考生及家长面前“脱颖而出”?浙江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夏青直言:“高校的每一个专业都要有自己的特色。”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表示,高校专业应错位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新的志愿填报方式也会让各校相对弱势、冷门的专业面临危机。对此,不少高校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动态调整,健全专业预警、退出等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果是专业发展程度导致的弱势,就要及时补短板,防止木桶效应。”谢峰认为。“一些冷门专业是由于社会还不太了解而显得‘小众’。高校要抓住机会为专业‘正言’,在培养模式上继续创新。” 李学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