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我在这里读懂中国”

网友投稿  2023-12-07 08:08:08  互联网

可汗(左一)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第三届“宁理看世界”国际文化节现场。 王军伟 摄 可汗(左一)与浙江宁波鞍山村民间艺术家交流。李凯然 摄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人物

    12月的第一天,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宁理”)第三届“宁理看世界”国际文化节现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国际学生、合作院校代表和中东欧特色产品企业,以文艺表演、传统美食、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多种形式呈现各国文化特色,为师生献上了一场文化交融、民心互通的视听美食盛宴。

    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巴基斯坦籍青年教师可汗也在其中。他站在摊位前,向来往师生介绍巴基斯坦传统美食,讲述饮食背后的巴基斯坦文化风俗。美食和故事俱佳,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时空距离在师生心中被大大拉近。

    从2013年前往浙江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到2017年毕业后开展博士后研究,再到2021年成为宁理传媒与法学院副教授,可汗断断续续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了近10年。写论文、教课程、作调研……他用双脚和学术丈量着中国,也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出发,逐渐“读懂”了中国。

    居宁波,通寰宇

    可汗在中国的10年,恰好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10年。10年间,可汗亲身经历着中国的巨变,也见证了中国的兼容并蓄、开放包容。

    像许多外国人一样,可汗对中国的基建、物流和数字经济印象深刻。最让他惊讶的是中国互联网技术高度普及,智能手机成为支付终端,可以连通万物。“我的孩子经常拿着手机跟我说,手机里什么都可以买到。”可汗感慨道,“虽然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支付方式,但没有中国规模这么大,范围那么广,即便在偏僻的乡村也能用手机支付。”

    获得宁理传媒与法学院的教职后,可汗带着妻子和孩子定居宁波。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或许正因如此,这座城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今年5月,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宁波举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直是可汗重点研究的课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项目与产品都是他研究的对象,这样的盛会自然不能错过。

    站在一方场馆,博览天下万物。中东欧国家的美酒、文创产品在可汗面前铺陈开来、琳琅满目,让他产生了在宁波就可以看世界的奇妙感觉。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现场,他被展示中的一台轮彀电机所吸引,这是中国企业和斯洛文尼亚合作的一个产品,它帮助斯洛文尼亚在电车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而在另一边,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与捷克、斯洛伐克合作研发的鲨鱼飞机,这是同级别飞机中世界最快纪录的保持者,时速达333千米……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密切合作的成果。

    在一篇论文中,可汗写道:“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可持续区域发展演进方法的全球模式,它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合作机会。”作为一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者,可汗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它让世界看到了国家之间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无限可能。

    观乡村,知中国

    观察了解中国,城市是一个切片,乡村则是另一个切片。可汗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全景式了解中国社会。

    2023年是浙江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周年。为更好地发掘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经验,宁波市文明办、宁波团市委等发起“走进宁波‘千万工程’”特别行动。宁理作为支持高校之一,在暑期组织了5支队伍,由教师带领20多名学生,选择了5个村进行驻村调研。宁理传媒与法学院副院长王军伟知道可汗有研究的愿望,特意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可汗,希望他能从不一样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和感知中国乡村。

    传媒与法学院的驻地之一是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的鞍山村。鞍山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洪塘街道唯一的规划保留村,自2011年开始建设美丽乡村试点,如今是乡野共富、和美宜居的典范。

    可汗是团队里唯一的外国人,团队成员原本还担心他语言不通,无法和鞍山村的村民交流,结果和老村长聊得最热络的反而是他。在和老村长交流时,可汗对村庄的发展过程格外感兴趣,像老朋友一样频频发问。老村长也饶有兴致地问他巴基斯坦村庄的情况。

    名刹保国寺坐落在鞍山村,凝结着村落的传统文化记忆,也为古村落焕发现代化生机提供了重要契机。可汗和团队曾特地拜访曾在保国寺工作过80多岁的郑先生,打听保国寺的历史文化,对如何保护和传承保国寺提了很多问题。驻村期间,他还化身“主播”,参加当地媒体的现场连线直播,讲述鞍山村“千万工程”的发展经验。

    观乡村而知中国。在撰写调研报告过程中,可汗意识到,鞍山村的发展是中国乡村发展的缩影。鞍山村传统与现代化并存,且相得益彰。这里的人们热爱生活,拥抱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同时又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自发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鞍山村)村民们认识到村子历史和习俗的重要性,并明白这是他们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代代传承保护下去。我在这里读懂了中国。”可汗认为,他在鞍山村找到了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秘诀。

    促理解,重交流

    可汗的家乡巴基斯坦,同样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巴交往历史悠久,2013年启动的中巴经济走廊也进入第十个年头。

    可汗看到,巴基斯坦的道路、机场等顺利开通,教育设施、师资培养得到很大改善。同时,中巴合作项目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帮助当地人提高了经济收入。“身边80%的巴基斯坦人都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抱着支持的态度,希望能在这一倡议下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可汗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实在在地造福了许多共建国家的人民,帮助当地坚定了发展的信心。

    但让可汗苦恼的是,国际社会上很多人“不懂中国”。国际上一些对中国形象的描述,与他在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所见所闻并不一致,甚至有很多是没有依据的刻板印象。可汗目前担任宁理华莱坞与全球传播研究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一名传播学理论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者,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在国际社会传播真正的中国形象和他所认知的“一带一路”。

    5年间,可汗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学术论文,包括《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区域发展演进方法的全球模式》、《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斯兰世界中的格局(和轨迹)》、《阿拉伯国家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媒体使用、感知真实性与被感知的中阿关系》等,增进中东世界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

    可汗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越多越多国家的青年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学生也通过留学项目进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增进了国际理解,也丰富了世界文明多样性。

    在可汗的同事和学生眼中,可汗一直密切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举措和政策。在课上,他总会向学生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及其对未来世界的重大影响,与学生交流“一带一路”倡议在贸易和投资、社会基础设施、教育和研究方面还有哪些举措可以进一步深化,期望能为“一带一路”倡议更好推进建言献策。

    “我相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未来几年会取得新的成果,将会给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改变经济和政治格局,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福利,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可汗说。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2-13/xw_6691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