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念好“三字诀” 打造科教融汇“农职样板”

网友投稿  2023-12-12 08:08:08  互联网

    ■特色为笔 绘制“双高”建设新画卷?四川篇  

    近年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念好活、联、转“三字诀”,努力推进教育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相融合,着力破解教学和科研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奋力打造科教融汇“农职样板”。

    多措并举

    念好“活”字诀,融资源、汇思政、激发动力

    理念活思路,创新融汇育人体系。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和人才立校、科技强校融合工程,将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以及推动专业群建设和服务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以打造产科教协同育人平台、导师团队、教学资源、育人机制为目标,从专业、课程、师资、基地4个方面加以融汇,构建“产科教协同、研训创一体”的融汇育人体系。

    制度活资源,激发教师科研兴趣。将教师分为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两大类,分设“科研+教学”同等分数不同指标的职称评审体系;设立校级科研基金,创设对高级别纵向项目和横向到账金额高的项目“积分+经费”双激励制度,鼓励专任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出台《学校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5项制度,试点教师科研积分与教学积分互换制度、集中排课制度,从制度层面给科研人员“松绑”;实行“学校—二级学院—项目主持人”三级扁平管理,推行科研项目主持人终身责任制,简化报账流程、优化资源配置。从全面鼓励1.0版到重点奖励2.0版,再到联动融汇3.0版,加快制度迭代升级,营造产科教融汇育人良好氛围。

    学分活思政,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学校坚持“谋业”转向“人本”,将专业技能训练和科技素养培育融入人才培养规格,将科学家精神和“大国三农”情怀作为课程思政核心元素,将“严谨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就是科学家精神”融入行为规范,将学生参加大学生校外科技创新活动、“大国农匠进校园”等科技素养活动纳入素质学分范畴,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念好“联”字诀,融平台、汇成果、提升能力

    平台联项目,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学校实行有组织、有质量、有反哺的“三有科研”,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与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搭建“特种玉米研究所”等省、市、校三级产科教协同育人平台和智慧渔业、农机装备等14个教学科研融合平台,打造“基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土壤重金属修复及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引进荣廷昭院士团队,组建一批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新增“四川省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等3个省级科研平台,14人入选省科技部门“10+3”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

    园区联基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设置科研助理岗,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科研团队、早进实验室“三早工程”。针对农学等4个本科层次职教改革试点专业,设立“科研导师+企业导师+学校导师”机制,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引企业入园区,牵头成立成德眉资天府粮仓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与四川利尔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等企业打造高水平生产性实训教学平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依托学校崇州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省级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训练,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联推广,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围绕四川“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成都“4+6”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近5年,研发“山地乌骨鸡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推广”等20项新技术,完成成果转化44项,选育水稻等农业新品种13个,推广面积超400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30亿元。 

    念好“转”字诀,融专业、汇企业、服务产业

    转化到教学,重点打造专业集群。将科研育人工作量纳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验收的考核标准,将科研育人成效作为科研项目成果验收的必备指标,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以专业群为载体,建设科教融汇共同体,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科研方法进实验、进实训,科研项目进园区、进大赛;探索基于科研问题的项目教学法改革,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解决科教“两张皮”的问题。形成“一盟四元、三融三型”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

    转化到企业,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出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成果转化业绩可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依据。科技成果一次性转让,80%的净收益由成果完成人分配。学校形成所有权和收益权“两权分离”以及技术团队、转化企业、学校许可“三方协商”的成果转化运行模式,初步建立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链条激励的生态体系。

    转化到社会,赋能乡村产业和人才振兴。牵头31所院校企业成立“四川省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帮扶协作联盟”,积极参加“科技下乡”等活动,及时解决现代农业生产难点和痛点问题。积极服务天府粮仓建设,参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超2000亩,指导环城生态区农田复耕复垦9000亩,作为成都市农业专家服务团团长单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崇州市建设四川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服务现代职业农民培养,制定新农民培训规范1套,开展涉农人员培训5万多人日,建成11所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获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托科教融汇共同体,师生共同在喜德县甘哈觉莫村等地实施药材种植套种羊肚菌等项目,积极打造科技扶贫“一村一支撑”、产业扶贫“一村一新品”、项目扶贫“一村一项目”、智志扶贫“一村一培养”的“四个一”产业帮扶模式。

    建设成效

    学生成果丰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和科学研究,增强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中获奖数量以及发表科技论文数量显著增加,质量提升明显。在校期间参与教师科研团队、从事过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学生高质量就业率高5个百分点,升学比例达到60.8%。近年来,有25名毕业生进入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担任科研助理,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和人才振兴。

    教师科研素质提升,反哺教学能力增强

    通过构建科教融汇育人体系、搭建长效工作机制、搭建共同体价值体系、构建创新服务体系四大工程,教师科研兴趣大幅提高,在重大技术突破、新品种选育、发明专利数量、横向到账金额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近几年,教师转化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获农业部门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教师将科研成果内化为教学资源的动力显著增加,科研反哺教学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陈志国 王竹 何思源)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2-13/xw_6706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