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贵州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张恒荣在今年9月曾接到这样的一通来电:18岁的女孩林林(化名)打电话求助,自己不知道如何和父母正常地讲话。林林是一名留守儿童,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一年和父母只有一次见面机会,导致自己很难和父母沟通,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
不少父母为了生计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由于工作地的居住条件有限和工作较为忙碌等现实因素,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导致他们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由于聚少离多,有些父母甚至和孩子一年只有一次见面的机会,导致彼此之间没有建立亲密关系。孩子视父母为陌生人,受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父母自身。父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为了提高家庭的经济水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结果却造成亲子关系疏离,实在令人叹息。
父母的“失陪”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许多留守在家的孩子除了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还存在孤单、自卑、社交能力不佳等问题。父母要意识到,为孩子创造良好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有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父母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因此,有专家建议父母要亲自抚养孩子。虽然这对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来说并不现实,但仍需要引起重视,尽可能在这一关键期多陪伴孩子。
即便必须外出务工,父母也要与孩子保持联系和沟通,建立有效“连接”。父母要尽可能地在固定时间给孩子打电话,不要只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多与孩子聊聊日常生活,问问孩子有没有碰到烦心事,鼓励孩子讲讲自己的事,提高孩子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父母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工作,让孩子明白外出打工的不易。当孩子认识到父母虽然是为了更好地经营家庭而不得不外出务工,但心里时刻牵挂自己,可能就会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减少孤独感。父母还可以在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孩子的生日、儿童节等,给孩子寄一些礼物,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一些好书,让孩子多一些温馨感。父母在难得回家的日子里,要有意识地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聊聊,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日常交往等,让孩子能切实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尽管父母不在自己身边,但因为有亲密的沟通交流,孩子会感受到父母时刻在牵挂自己、关爱自己。这样,当遇到委屈、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向父母倾诉,获得心理支持,不会把父母视作陌生人。
在外务工的父母无疑是忙碌的,但再忙再累也不能忘了留守在家的孩子需要关爱和陪伴。如果父母忽视了对孩子心理需求的关注,那么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往往是不可逆的。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也会追悔莫及。因此,在外务工时,父母要努力和孩子保持“连接”,给孩子另一种形式的温暖陪伴。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研训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