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评价改革让大学生不再“高不成,低不就”

网友投稿  2017-06-09 08:08:08  互联网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孙芙蓉

近年来,一些教学型本科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着较为突出的“教育性失业”问题:他们的专业基础、创新精神不如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而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尴尬境地。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型本科高校尚未建立起与自身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学生评价制度。

过度选拔抑制了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本真功能的发挥,唯知识化的评价内容弱化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刻板的评价方式、单一和终结性的评价主体限制了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教学型本科高校的视角》一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书作者团队由温州大学潘玉驹教授等构成。从2009年开始,他们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在上海、杭州、宁波和温州等地的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以教学型本科高校为视角,沿着研究基础—理论提炼—实验研究—政策应用的思路,系统分析了影响学生评价改革的环境和条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理论,围绕评价理论、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反馈等七大方面设计了新的学生评价制度。

目前关于学生评价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不断丰富,但总体而言,依然是译介国外成果较多,原创性研究较少;面向基础教育的研究较多,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从通用性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多,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出发的研究较少。与其他同类研究成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厘清了学生评价制度与应用型人才成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梳理了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并将这一特定培养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有机结合,构建起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评价制度体系。

它将学生评价渗透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学生、学生与书本及其他教育资源的交互过程,实现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在评价目的上兼顾评价的管理功能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注重在传承中创新;在评价主体上构建学生本人与教师、同伴、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机制,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标准上将绝对标准、相对标准、个体内差异标准和社会参照标准等有机结合起来,凸显应用型人才特质;在评价内容上将核心素养结合起来,注重全面而多维;在评价方法上将日常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多种方式灵活并用;在评价过程中强调嵌入与循环;在评价结果处理上关注反馈与交流。

本书通过大规模实证研究,设计开发了一个能够足量测评教学型本科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工具——大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及评价表,为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支持,也使得书中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更具操作性和可靠性。

书 名:《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作 者:潘玉驹 陈文远 何 毅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评价改革让大学生不再“高不成,低不就”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2-15/xw_6730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