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建设”研讨会开幕式
“新基础教育、新样态学校、高品质学校”改革实验三方对话合影
出版“高品质学校建设”系列丛书
春光无限好,万物生光辉。激荡于巴蜀大地的“高品质学校建设”改革春风,正在一所所学校中催生出璀璨的活力之花: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的“石榴娃”们正在春天的乐园里寻找种植区里的小虫子,探索松土、施肥、耕种的奥秘,照顾园子里的兔宝宝、体验“停电日”“黑黑的、好好玩”的别样乐趣……在这所以感知和发现儿童精彩为“高品质学校建设”方向的幼儿园里,孩子童年的游戏力、想象力得到了无限的呵护。
都江堰市灌州小学校的小“堰宝”们徜徉在语言文字的灿烂春光里。在“阅读悦美”故事会里,一、二年级的孩子们用一个个小故事展示语言所编织的美好与感动;在“诵经典”诗词朗诵比赛上,三至六年级的孩子们化身小诗人,身着古装,吟诵着古诗词,表达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向往……这所依山傍水的百年老校,以“高品质学校建设”为引领,发端于“水文化”传统,融合新时代的节拍,提出了“至善向美”的教育新理念,全力培育具有水的善性与灵性的时代新人。
…………
这样实验与推广“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学校,在四川省内外已经有668所,其中有87所是重大课题的子课题学校,承担了相应的子课题项目研究;有148所是2021年7月遴选的第二批“高品质学校建设项目实验学校”,其中包括四川省之外的北京、江苏、西藏、贵州、天津、陕西等10个省份的14所学校。正是这668所学校的实践力行,让“高品质学校建设”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作为“高品质学校建设”工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总结者,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自2012年提出“高品质学校建设”任务以来,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根本任务,致力于高品质远景导向和完整框架意识的结构性变革,倾注多年心血打造了该研究课题。课题研究人员跨学段、跨区域,集结幼儿园、小学、中学及大学的校(园)长、专家和教授共同的智慧,成为四川省2018年度教育科研重大课题之一,获评四川省2021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通过中国教育学会遴选,课题组在国家教育部门4个直属单位的支持下,先后召开了两届全国“高品质学校建设”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先后7次通过官方媒体推荐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经验与成果,形成了遍布全省乃至辐射全国的改革和发展春潮。
心系“国之大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理念构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四川省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正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着“四川答卷”。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四川省教科院”)在其中奋楫当先。2007年,怀揣“为了每一个孩子,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愿景,四川省教科院以《教育科学论坛》期刊为平台成立学术研究“共同体”,在教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基层学校和专家学者之间搭建起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平台,形成了一个运转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集群,探索出了新时代办好学术期刊的新模式。2012年,泸州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刘涛为了破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题,提出了“高品质学校”理念。2015年,他到四川省教科院任院长,在出席全省学术“共同体”研讨会时,作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浅谈高品质中小学校教学结构改革》专题报告,解读了“高品质学校”的核心概念。
在课题组看来,建设“高品质学校”就是要破解学校改革发展的现实困境,首先是针对几十年来优质学校发展目标不明、路径不清、动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针对校长办学理念与学校课程、教学、评价脱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质量不高,学校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等突出问题,着重解决优质学校发展的目标、路径与策略问题。2017年,刘涛院长在《基础教育课程》上发表重要文章《高品质学校的教育意蕴与建设路径》,系统地阐释了“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理念框架与实践路径;同年四川省教科院成立课题组,全面解读“高品质学校”的内涵与特征。
“高品质学校”的样态如何?课题组认为,“高品质学校”是高品位和高质量的学校,是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营造适合师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情境、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校。它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基本路径,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品质提升。一方面,学校要有品位。既“顶天”,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措施,又“立地”,立足自身实际培养人才;既遵循教育规律,又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要有质量。育人过程突出文化浸润,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育人要有效果,要实现师生全面发展,要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每所学校都能以高品质为目标,按照高品质发展理念与规律,追求顶天立地、低负高效的办学目标,创建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高品质学校”。
“高品质学校建设”提倡4个基本主张,即“全人、全纳、共生、共赢”。“全人”和“全纳”对应学校的品位追求,“共生”和“共赢”对应学校的质量标高;“全人”和“共生”体现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全纳”和“共赢”体现着学校组织变革的发展目标。“全人、全纳、共生、共赢”四大主张是从不同角度对“高品质学校建设”理念的阐释,四大主张之间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结构。结构是改革的关键点,“高品质学校建设”是全面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要顶层设计办学的“小结构”,既有“道”,又有“术”,整体推动学校改革与转型,还要放在社会发展的“大结构”中办学。
公平、均衡、优质是“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核心价值诉求。公平是逻辑起点:倡导每所学校都以高品质为目标找准发展之路;主张面向师生的生命成长,以内涵发展带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均衡是基本共识:主张各美其美的多样发展、共生共长的生态优化,学校应植根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环境土壤,聚焦问题、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突破障碍,走向“高品质学校”。优质是永恒主题和终极目标:集全省名优学校经验和实力,助力学校突破发展困境,激发办学活力,撬动改革创新,实现高品质发展。
主动担当作为,理论与实践并行
全省“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策略探寻
“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动力是什么?如何推进?抓手是什么?四川省教科院以课题牵动、共同体带动、关系联动、全域统整,“四轮”驱动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
(一)课题牵动,推动“高品质学校建设”
四川省教科院以“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牵引,确立子课题学校和实验区,全省于2021年前建成120所高品质实验学校。作为一项重大改革项目,“高品质学校建设”直面四川省基础教育学校改革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根本问题,试图提供改革发展的理念参考和策略借鉴,并根据学校文化、学校治理、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校本教研6个要素及其关系框架,引导学校依据自身特点比对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实践研究成果:从内生发展的文化、多元融合的课程、专业自觉的教师、实践理性的科研、儿童视野的环境、主动参与的家庭、品质成长的幼儿等方面,提出了高品质幼儿园建设的策略方法;从生态文化、现代治理、创新德育、自主教师、机会课程、活力课堂、发展评价等方面,架构起高品质小学的理论框架和运行路径;从品相、品位、品格、品牌4个维度,提出高品质中学提高育人质量的改革方向和对策,为全域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四川样本”。
(二)共同体带动,促进“高品质学校建设”
2007年以来,在四川省教科院领导下,《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牵头组建了四川省小学、初中、幼教、职教和STEM五大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汇聚全省500多所名优学校,在教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基层学校和专家学者之间搭建起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平台,形成一个运转有效的自组织教育研究集群,被誉为“四川面向全国的教改先锋队”。在此背景下,“高品质学校建设”获得共同体学校热烈响应,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大批校长自我觉醒,树立了改革自信;大批学校开始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本土特色,自觉贡献“四川经验”。
(三)关系联动,引领“高品质学校建设”
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首先要解决办学和教育教学两大问题,优化学校文化、学校治理、课程教学、课堂变革4个关键要素。这是因为办学品位主要由文化高度决定,办学质量主要由治理能力决定,教学品位主要由课程水平决定,教学质量主要由课堂变革决定。四要素协调,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教科院与泸州市江阳区战略合作,试点高品质学校建设,总结出“革新观念、诊断校情,顶层设计、建立结构,专家引领、要素突破,部门融通、节点共生,总结反思、蓄势再发”的五段式“高品质学校”发展模式,提出了品位和质量双线螺旋上升的“高品质发展”规律,形成了“五修三力”“高品质校长”发展策略、“五育三课”“高品质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五建三好”“高品质校园”建设方法、“五优三强”“高品质学生”发展目标。
“五修三力”提升校长。“高品质校长”是建成“高品质学校”的首要条件:校长要加强愿景修炼,明确价值追求;加强信念修炼,坚定思想立场;加强心智修炼,树立先进理念;加强学术修炼,精进专业素养;加强情感修炼,滋养教育情怀。增强领导力,形成校长引领学校改革、班子引领专业发展、教师引领学生成长的领导格局;增强凝聚力,形成校长凝聚人心、班子凝聚力量、教师凝聚认识的团结氛围;增强发展力,形成校长现代治理能力强、班子改革创新能力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强的积极态势。
“五育三课”优化教师。“五育并举”是“高品质学校”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学校要深刻把握“五育”既独立又统一的关系,协调好管理机制和评价方式;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注重美育熏陶,丰富劳动实践。要根据学校文化理念和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高品质课堂,以科研驱动关键领域改革。
“五建三好”创美校园。“高品质校园”重点不在于环境优美和设施高配,而在于文化内涵与环境适切、师生精神与行为匹配、教学活动与课余生活和谐。学校要建好安全校园、文明校园、健康校园、智慧校园、文化校园,把校园建成师生的生活家园和成长乐园,实现办学氛围好、社会声誉好、发展前景好的优质教育生态。
“五优三强”培养学生。高质量达成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品行优善、学业优良、身心优美、情趣优雅、劳动优秀,学习能力强、生活素养强、社会意识强”的时代新人。
2018年以来,子课题单位泸州市忠山学校制定了“高品质学校建设”方案,开启“构建品质课堂、追求品质教育”之旅,创建了“自导式·三助课堂”教学模式:“自助”是学生借助《自助指南》开展自主学习,在独立与文本对话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互助”是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自助”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乐助”是全班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中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构建丰盈生命素质、激扬个性潜能的育人体系,子课题单位遂宁高升实验小学校从培养“化育型”教师、构建“共生型”课程、创设“创生型”课堂、形成“内生型”评价体系、培育“激扬型”校园文化等方面着力,开展“高品质学校建设”。探索“名校+弱校”“名校+新校”集团办学模式,组建起“遂宁市高升实小素质教育研究协同体”,带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地处偏远的第二批项目实验学校泸州市棉花坡中学把全人教育比喻为“一栋房子”,“屋顶”是全面发展的全人目标,由“致远、真知、敦行、灼见”“四梁”组成,下有八根支柱:以理想信念强精神之钙,以“五为”公约奠素养之基,以安全健康促身心健康,以“三为”课堂启创新思维……形成了具有方向引领性、内涵生长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品质教育生态。
纵观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图景,可谓群星璀璨:一批高品质幼儿园发挥了引领辐射作用,如突出儿童主动学习的乐山市实验幼儿园、以社团活动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以民俗游戏培养“中国心”儿童的成都市第十四幼儿园;一批名优小学创新了发展模式,如川大附小的现代生活教育、成都市实验小学的未来教育、双流区实验小学的幸福教育、都江堰市灌州小学校的求真教育,都持续生长着学校教育的品质;以抵达本质的个性文化培育、锐意深刻的整体改革和课程变革创新育人模式,如华阳中学自主创新的育心教育、兴文县香山民族中学课程统整的融生教育、大英县实验学校培根铸魂的精神教育,以及成都七中的高品质课堂建设、成都市棕北中学的融合式课堂实践等,都筑起了新时代中学教育的品质高度。
(四)全域统整,建构高品质教育区域范式
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7年以来,泸州市江阳区与四川省教科院合作,构建起全域品质教育“1341”发展模式:坚持“让区域内每一名学生都享受公平优质教育”思想,达成“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三大目标,展开“梯级推进,培建一体;点面结合,全域行动;力量协同,生态滋养;多元评价,自主赋能”四大策略,培育一支策划组织、研究指导和评估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引领队伍。全区教育质量长期保持在泸州市前列。
以“高品质学校建设”引领区域教育突破改革发展瓶颈,遂宁市船山区教育形成了“1132”高质量发展路径: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达成全省“高品质教育强区”总体目标,培养卓越型校长、高素质教师、精良型导师三支队伍,实施“五育并举、五育融通”两大战略。突出重点抓手: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让学生心中有魂;深化教学改革,培育高品质课堂。建构现代生活教育“全体验”课程,形成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高势能。
面对“高品质学校建设”中学校理念与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不适应,教师理念和能力与教育教学改革不适应等突出问题,课题组提倡,应重点引导校长确立以“高品质学校建设”引动学校整体改革发展的思想,以先进的学校文化统整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和教师发展,深化“高品质学校”评价改革,落实全省高品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建设项目,让“高品质学校建设”扎根四川大地、“高品质学校”研究走向全国,推出“四川经验”,贡献“四川力量”。
顺应国家大势,扎实落实“双减”
推动“高品质学校建设”向纵深挺进
“高品质学校建设”的过程是一个融合发展、差异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
一方面,“高品质学校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反思总结,形成规律性经验。“1+3+N”结构现已成为“高品质学校”改革的“公式”,指的是导向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一个核心”,抓住落实“五育并举”的课程、教学、评价“三大要素”,实施增强办学活力的党建引领、队伍建设、民主治理、校本研修、家校共育等“N个项目”。以都江堰市灌州小学校为例,学校探索“1+3+N”结构性改革,以“一个核心——至善向美”为改革主线,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性,在“至善向美”理念的统整下,对课程、教学、评价进行重建,让“至善向美”理念在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同时通过评价导向和激励保证改革成效。在把握改革主线、落实改革重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构建家校社治理体系,学校和社会、师生、家长自主治理体系是一个具有融通性、动态性、开放性、发展性的治理体系。“高品质学校建设”让都江堰市灌州小学实现了传承与创新、自然与人文、现在与未来、个性与共性的共融共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到了适合的路径。
另一方面,“高品质学校建设”也紧跟国家发展大势,不断与时俱进。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项目共同体下的学校显得从容不迫、成竹在胸。眉山天府新区实验学校2021年9月建校。在四川省教科院的引领和帮助下,课题组领导专家先后到学校调研、讲座,亲自指导学校的“双减”、五项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工作。学校确立了“办一所实现人生幸福多样可能的高品质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立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高品质强校”的总体部署,并搭建了“宽美”课程体系,开设滑雪、皮划艇、编程、高尔夫球、武术等30多门高品质课后服务和托管选修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建校仅半年,学校就在第13届“蓝桥杯”青少年组STEM测评赛、全国“迎奥运”书画比赛、成都融创雪世界校队滑雪邀请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回应时代需求,引领改革创新
“高品质学校建设”努力开创教育新格局
“高品质学校建设”积极践行时代使命,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民心工程,其研究的方式、态势和推进策略,为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内驱力带来了强大动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20年12月,四川省《新时代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将“高品质学校”理念写入其中。课题组先后推出了《走向高品质学校·幼儿园卷》《走向高品质学校·小学卷》《走向高品质学校·中学卷》《走向高品质学校·STEM教育卷》《高品质学校建设·理论之思》《高品质学校建设·实践之行》等7部著作,均为四川“大川书系”重点图书,获得第三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教育图书奖一等奖,其中《走向高品质学校·幼儿园卷》获评2020年四川省“十大好书”。“高品质学校建设”在全国教育改革中也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学习强国”平台、“今日头条”等全国主流媒体进行了百余次报道和推广。近两年,四川省教科院和课题组立足《教育科学论坛》期刊,通过“大视野”“大家谈”“大家讲”“学术窗”和“全国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全国1200所学校开展“高品质学校建设”研讨和实践。
发展不止步,奋斗无穷期。站在新时代新起点,“高品质学校建设”蹄疾步稳,不断创新理论高度,不断加大实践力度,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脉问诊、寻路指航,让教育的春潮惠及更广,造福国家人民。(崔勇 马长俊 余琳 于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