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浙江考生真的败给一条草鱼了吗?

网友投稿  2017-06-16 08:08:08  互联网


浙江考生真的败给一条草鱼了吗?

□师 文

今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走红网络,竟是因为“一条草鱼”。

在百度搜索框里,输入“浙江考生”“一条草鱼”两个关键词,满屏皆是类似“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的惊悚标题。此类吐槽各地每年都有,我向来一笑而过。但这次吐槽者都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差不多是在喊“救救孩子”的口号了。我忍不住找了周边十余位水平各异的考生,问了两个问题:“今年高考语文整体上难吗?”“阅读题难吗?”回答几乎一致:不难或不是特别难,与往年差不多。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被高考阅读题中的这条草鱼搅得心神不宁呢?

有人说,这篇文章反映的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离学生比较远,不要说学生不懂,学校里有些教师也不懂。

这个理由不值一驳——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说自己看不懂这篇文章。我们的学生不但要学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要学世界五千年的历史,以及中国革命史。阅读文言文、白话文、古白话文,任何一个年代的生活高三学生均应有所感知。退一步讲,真的感知不了,是否就不能拿来作为语料呢?显然不是,否则文言文或者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就更没法考了。

更多的人自称是被文章最后写到的鱼眼睛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逼疯”。有很多网友在网上@原文作者巩高峰,询问“那诡异的光究竟表达了啥?”

巩高峰被问得蒙圈了,随后发微博表示:“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怎么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我本来是搞笑的,谁知道有这么一出。”

我们的语文教育总喜欢过度解读文本。有一次韩寒的作品被选入某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题,问:为什么作品中有的人前面出现了,后面再也没有出现?答案是“人生无常”之类的。韩寒却说:“是人物太多,有时候我写着写着就忘了。”

国内多年的语文教育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对经典作品和范文设置条条框框,表现在语文考试上,就是“阅读理解”往往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就看命题者怎么理解文章。

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分析的,其实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而是命题者的思路。然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的思路岂是这么容易猜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语文命题实际上属于二度创作,与文学研究有些相似,即题目所反映的有很多是作者没想到的,处在潜意识中。因此,作者自己没想到并不代表别人不可以想到。有时候,“误读”也是一种创作。也许在作者那里是一个笔误,但在读者心中可能会产生无穷的联想,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

巩先生也许可以把自己文章的结尾当成是“搞笑”,但这并不妨碍命题者把它作为题点。

这些年来,语文教学摆脱了死记硬背的框框,变得越来越灵活,包括阅读题的命题。题上大多有标注:“与参考答案不同,但能自圆其说,酌情给分。”因此,所谓答案都是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文本解读是多元的,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实际上是学生对于文本主流的把握,即绝大多数人深思以后都能认同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生确实需要揣摩他人(不仅仅是命题者)的解读思路,这不是坏事,存异还必须求同。

多元解读也一定会有阅读边界问题,超出了边界,无论多么创新的阅读都是失败的阅读。命题者希望考生写出对于文本主流的深层次理解,但同样认可学生不超出边界的独特阅读。关键看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综上所述,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在难度上与往年试题持平,与其他各省市相差也不大,网上那些热闹的、极端的文字,不是因不懂考试规律而产生的误解,便是为了点击率而作的调侃恶搞,没有多大价值。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2-15/xw_6740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