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静娴
“从成人培训班教师到职高教师,从高中学历到本科学历,从手艺人到国家级金牌教练……她以拼命三郎之态告诉我们,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在见到姚林英之前,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贺陆军如此评价姚林英。
彼时,正从上海浦东机场往回赶的姚林英刚刚参加完在青岛举行的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聘请为“如意”杯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高职组裁判的她是全国唯一一位受邀为高职组裁判的中职教师。
学习,是她和团队成员的本能
“我是1984年开始服装教学的,1992年我来到平湖职专,到现在已有34年。”姚林英说道,“我带的第一届服装班学生只有19人,当时学校没有什么设备,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家的缝纫机搬过来。最开始授课,我就靠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但困难并未将姚林英打倒,已有8年教学经验的她开始探索中职服装教学。“我们是一路摸索着走过来的。”
柴冬梅是学校技能团的4位带队教师之一,也是姚林英曾经的学生。2001年,刚读高二的柴冬梅主动报名参加了姚林英的技能团。姚老师带着八九个学生进行难度更大一点的服装技能学习。当时我们就想着技能团是小班教学,学的东西要更多、更深一点。”忙,是柴冬梅和她的同学对姚林英的唯一印象。“特别是比赛那阵子,姚老师经常忙到深夜一两点才回家,平时周末也会待在学校辅导技能班的学生。”
毕业后,柴冬梅成为母校的一名教师,同曾经的恩师搭档后,她才真正体会到当初姚林英所付出的努力。服装技能竞赛的日期通常安排在节假日前后,这意味着技能团的所有带队教师基本处于“零假期”状态。“服装技能比赛的内容一直在变,要想跟上这些变化,教师必须提前一年学习第二年的比赛内容。”
随时随地“充电”是跟姚林英搭档的教师共有的一个习惯。每次外出学习,教师们都会随姚林英到当地书店,搜集服装专业相关书籍。学习,学习,学习……这几乎成了技能团教师的本能。“每次外出学习,我们都会带上一个500G的硬盘,几年下来硬盘摞起来大概有一米高了。”柴冬梅感慨道。
她和学生每天都在经历高强度的“压力测试”
“姚老师,您管我们的时候就像日本企业管理员工一样。”前段时间,在日资企业工作的几名学生来看望姚林英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对学生的要求挺严格的。我觉得做一件事情,打60分很容易,但如果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姚林英告诉记者,教学时,如果觉得学生设计的作品有瑕疵,她会亲自将作品剪掉,然后告诉学生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过程中,少不了她亲自操刀示范。
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技能,姚林英经常带着学生下企业参观学习。“虽然我们也能做好一件衣服,但在速度上却比不上工厂员工。而比赛是有速度要求的,让学生感受工人的真实工作场景和对速度的要求,是对学生莫大的鞭策。”
“服装技术不断进步,我们如果满足现状就会被社会淘汰。教师如果满足于原有的知识,那也远远不够。”姚林英深知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带着学生前行。除了学校组织的培训,姚林英会经常浏览网站,查看服装的流行趋势。2015年她参加了一次培训,培训师是某国际知名品牌总监。姚林英深知机会难得,那段时间,她白天去听课,晚上练习,一做就是整个通宵。也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儿,让她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进步,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国家级金牌教练。
“我觉得姚老师就像我的妈妈一样”
吾丽盼是姚林英班级的一位新疆学生,在她眼中:“姚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从新疆到平湖,吾丽盼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生活习惯问题,语言也是她专业学习的一大难题。“姚老师课堂上很严格,但课余时间很慈祥。”当吾丽盼第一次遇到困难时,她鼓足勇气去找看似严厉的姚林英。“当时我的普通话还不如现在呢,但是姚老师耐心听我说了四五遍才明白我问的是什么,并解答了我的疑惑。”
从那以后,每当压力大时,吾丽盼就会去找姚林英聊天。“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随口说了句喜欢吃这边的腌菜,没想到第二天姚老师就给我带了腌菜。”提起这事,吾丽盼眼睛笑成了月牙儿。
除了吾丽盼,还有许多学生受到了姚林英慈母般的关爱。班里一位曹同学家境贫困,姚老师亲自掏钱给他买实训的材料;学生沈某是个孤儿,姚老师为她支付了中级工考试费,让他能顺利参加技能考试;富某的父亲因工厂事故不幸身亡,她获悉此事后冒雨骑着电瓶车带上慰问金赶到学生家里看望,回来路上因车子故障,只能推着车走,直到晚上9点多才回到家;全某某在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时意外遭遇了家庭变故,姚老师当即给她家捐款2000元,还向学校提出了资助申请,使她在赛前鼓起勇气、面对挑战,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学习上,姚老师是一位严师,但在生活上,她更是一位慈母。
姚林英说:“我喜欢教师这项工作,所以我愿意为了更好地教导学生而不断完善自我,我喜欢服装这一行,所以我尽我所能去将作品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