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我们的教师,只“认”字,不“识”字?

网友投稿  2017-06-23 08:08:08  互联网


□徐雪明

前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持续热播掀起了一场全民“汉听游戏”热。

许多人通过汉听大赛之类的活动,重新认识了汉字,发现汉字的美,认同汉字是一种国家文化。

现实中,人们对汉字文化确实发生了疏离。为了汉字文化的回归,我们需要汉听大赛,更需要在学校、社会、家庭中营造汉字文化的氛围,从而让人人都到熏陶。

然而,一份调查问卷发现:对传播汉字文化承担重要责任的教师,却只“认”字,而不“识”字。

笔者做了一份问卷,问卷中涉及的汉字,都是出自《最美不过是汉字——100个最具有文化意义的汉字》一书中的20个常见汉字。问卷从两个纬度设计:一是被调查者能否认读问卷中的20个常见汉字;二是被调查者是否知晓这些汉字相关的一些文化理解。

调查对象:某小学20名语文教师。

具体问卷内容:

1.请认读这些汉字:安、家、丰、春、农、耕、孝、真、美、贪、院、堂、井、祀、民、山、德、东、帝、武。

2.请听写这些汉字:(同上)。

3.五分钟请给这些汉字口头扩词:(同上)。

4.在语境中选用其中一部分词语:(同上)。

5.文化理解:按照提问,你能说出这些汉字背后的一些文化现象吗?

“家”字为何“养了一群猪”?“耕”字为何有“井”?“孝”与“老”的不同部件表示什么意思?“美”与“善”为何都是“羊字头”?“贪”为何是“贝字底”?“院”从字里看,看出了古代建筑的什么审美?“堂”为何与“礼”结合成词?有“市井”一词,那么“井”在古代是什么意义?“祀”在宗族文化中,有什么样的地位?……

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20位小学语文教师中,20个汉字认读全部正确的有19位(其中一位认读“祀”字,sì读成shì,占调查人数的95%;20个汉字的听写,全部正确的教师有20位,占调查人数的100%;给20个汉字扩词,5分钟的时间,人均总共扩词896个,平均每分钟每个词扩词8.96个;语境运用一项,括弧内所填汉字,100%正确;在文化理解上,却只有人均7.2%的题目回答正确。

结果分析:

问卷从汉字的认读、书写、语用、文化等四方面调查了教师们的文字素养。从数据上分析,作为交流工具,教师们对汉字的前三方面的掌握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汉字文化层面去考查,教师们的文化理解力就显得相当弱,汉字文化素养知晓力受局限。不少教师陷于对汉字只“认”不“识”的窘境。

笔者还做了几种课型的汉字教学调查。从中发现,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中,会读、会认汉字(简称二会字)400个,会读、会认、会写、会用的汉字(简称四会字)100个。以四会字来看,象形汉字近40个左右,会意汉字有20个左右。三分之二的汉字具有汉字文化元素。但在整册教材中,仅有16个字是靠发挥象形古汉字的特征来识字的,而且这16个汉字集于一课,2课时完成。

短短两课时里,要借助象形古汉字的特征来识字,的确有些难以想象。而教师的课堂设计,往往也只是将古汉字的象形特点当成了识字手段。课堂实录中也发现,教师只是借助象形之“象”,来帮助学生建立字之“形”,而非在象形中汲取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来展示汉字发明、演变过程。识字课的安排,即便关注到汉字文化,也多浮于表面;编排的识字内容,直接在“形”上大做文章,将识得字形,作为最终目的。

随课文识字,原本是要让识字和阅读相得益彰。可是我们从现行的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发现,识字似乎成了阅读的目标之一,将识字教学置于语言情境中,突出语言环境对识字的作用。识字文化再次“被抛弃”。

如果忽略汉字的文化基因,一味追求工具化和符号化,那么汉字的未来将不容乐观。

所幸,汉字依然“活”着!

汉字活着。因为她有着自己独特的DNA。诸如“耳”字,很多初学汉字的人,对它会有种天生的亲切感,没有“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距离感,也没有“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的感慨,反而有种血脉亲情般的亲切。

从出现甲骨文到今天,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长河中绵延,但是汉字本真却一直没有变,人们在现代文明中依然能与它邂逅。

只要如此,汉字就能活着!

给学生启蒙汉字文化,擦亮汉字文化使之重放光芒,一定是“最中国”的教育。基于此,我和我的团队就带着学生们开始了一段“汉字文化启蒙课程”之旅。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2-15/xw_6749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