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我国灿烂的中华文化艺术瑰宝。2022版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所有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将楹联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活动,有利于把楹联文化传承好,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机。楹联是一种特别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学校可以不断拓展楹联文化教育形式,挖掘其教育内涵,让楹联的特殊文化价值和情感内涵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注重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把语文学科作为主渠道,从古诗中探寻楹联的踪迹,研究中华经典诗词与楹联的天然联系,尝试结合具体情境创作楹联。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研究、学习、创作楹联的兴趣,可以讲述古代楹联趣味故事,带学生领略千古名对的绝妙和古人的智慧。同时,要创新楹联文化传承的载体,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观看楹联文化主题纪录片;或邀请家长、社区群众走进学校,与学生互动,一起创作、书写、张贴楹联;也可以举办楹联文化知识讲座、对联小达人比拼、对联闯关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楹联文化的历史、特点和价值。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研究和欣赏楹联的同时,体会到楹联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
加强楹联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和认识楹联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教育意义,持续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将楹联文化有效融入课程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上优秀的楹联文化传承人走进学校,担任社团活动辅导员、兴趣小组教师,提高楹联文化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促进楹联文化教育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风俗等。这些民间文化资源与楹联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为农村学校楹联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地区的民间文化资源,将其与楹联文化教育相结合,使农村学生在学习楹联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
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家庭和社会是农村学校开展好楹联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家长和社会对楹联文化的认同和支持,对学校开展楹联文化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引导,让家长认识到楹联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孩子的楹联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给学生零距离接触楹联文化的机会,有效拓展利用社会资源。
搭建平台推动校际交流与合作。校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互学互鉴,提高农村学校楹联文化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可定期组织校际间的楹联主题教研活动,如课题研究、教学观摩等,促进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还可以加强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如共享教学资源、开展联合培训等,为农村学校楹联文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建立合理的楹联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层面,关注其在楹联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在教师层面,关注教师的楹联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成果等方面的表现;在学校层面,关注学校在楹联文化教育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和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表现。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农村学校楹联文化教育的监督和指导,促进其不断改进和发展。
楹联文化在农村学校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断深入推进,使之成为学校文化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农村学校特色发展和楹联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作者系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