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村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
景宁地处浙西南山区,系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浙江省山区26县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校办学规模不断缩减,学生数量逐年下降。农村学校教研活动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教研转型变革推进缓慢;教师对课程理解肤浅,专业发展缺少规划;教研氛围不够浓厚,形式单一。近十多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景宁县研训中心”)聚焦乡村教研现实难题,精准发力,倾力打造“四大项目”,以项目推进助力“共富”背景下乡村教研的转型升级。
项目一
开展“农村小班化教育研究”,引领乡村教研变革
2006年至2008年,景宁县从课堂入手,在6所农村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环境优化、分组教学、分层教学、活动教学、互动教学和学习评价”等6项课堂改进实践。2017年至2018年,景宁县从育人入手,聚焦“教师成长、家园味德育、小班味课堂、乡土味课程”四个领域,在7所农村学校开展“教师发展、学习空间建设、贴身辅导、新复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学生活动课程”等6个项目的研究。该系列研究形成了“农村小班化教学‘3363’模式”“农村小班化教学六策略模式”以及“农村小班化教学常规20条”指导意见等成果,提炼出“农村微班教学常规15条”,制定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内涵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
2006年到2018年间,景宁县还针对学额少开启以“三个确保”(阳光普照,确保每个孩子受到关爱;同教异学,确保每个孩子差异发展;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孩子都不掉队)为特质的小班化研究;针对15人以下班级开启以“三味·四互”为特质的“微班教学”研究;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开启以“三味教育”(乡土味、小班味、家园味)为特质的新乡村教育研究;以“小规模”学校建设为契机,开启以“小而美、小而优”为特质的小规模学校小班化内涵建设研究。这些针对性强的研究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项目二
借助“全员晒课”,促进乡村教研方式转型
景宁县研训中心聚焦课堂,促进县级、校级、晒课团队三级联合,以三年一轮为周期,稳步推进“全员晒课”,激发全体教师的研课动力,形成课改合力。晒课团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观点提炼、课例研磨、展示评优、反思优化,形成“赛、研、评”相结合的校本研修新常态。
全员晒课分城乡两条路径、两个时段,探索适合的课堂样态。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城区学校教师作为晒课主体,以“品学”课堂为理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乡村教学,课堂教学与技术融合,强化“数智”对课堂的支持,从而提升乡村学校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二个学期,乡村学校教师作为晒课主体,探索“三味·四互”理念主导的小班味课堂模式。“三味·四互”即课堂要有学科味(学科素养)、学段味(学龄特点)、学额味(学生人数),开展互动基础上的互评,通过互助达成互促。
全员晒课是不断迭代更新的,让教师深度卷入。第一阶段要求每人每年晒一堂课,以“课堂展示”为主要方式,学校组织评优,全县组织“优课展示”,让课例研究成为教研的常态。第二阶段以学科团队为单位参与,“课堂展示”与“观点报告”相结合,学校组织晒课推荐,县级组织展示评优,实现“研一堂课,优一类课”的目的。第三阶段以学科团队为单位参与,“课堂展示”“观点报告”与“现场答辩”相结合,合理规划分层群体,系统谋划晒课主题,由各学校组织研课、晒课及推荐,县级组织展示评优,实现“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成为特有的景宁样式。在迭代升级的全员晒课中,乡村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得到了根本改观,有力推动了乡村教研方式转型。
项目三
组建“青年教师成长研修站”,助力乡村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教研的主力军,也是乡村课改的主力军。按照景宁县的惯例,新进教师在城里实习任教一年后,就要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但乡村学校规模小、名优教师少、教研气氛不浓厚,导致新教师遇到教学难点时无人引导,青年教师成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景宁县研训中心面向全县青年教师招募成立了20个青年教师成长研修站,每个研修站10—15人,囊括学前、小学、初中三个学段的所有学科,对每个研修站每年提供2万元活动经费。
在青年教师成长研修站中,专设了农村小班化教育成长研修站,旨在探索小班化教育理念,引领小班化教育研究;规定了每个研修站的乡村教师比例,旨在确保乡村教师最大化参与并得到专业引领。
各研修站聚焦学科教学的难点痛点制定学年研修计划,通过理论研修、外出学习、课例研讨、读书论坛、项目化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活动,进行实践突破,深化教学改革,积淀学科底蕴,形成学术辐射。
研修站深化“名师引领+同伴协助+个人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模式与运行机制,积极打造“教研员—名优教师—青年教师”的多层次研修共同体,初步完成了研修站内站长、导师、学员三个层级的塔式培养建构,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适合乡村青年教师的研修模式。
项目四
依托乡村学校“教研共同体”,提升教研品质
一是做实“抱团教研”,推动乡村教研活动走向高品质。近年来,景宁县研训中心以全员备课为形式,聚焦新课标下教师的能力转型,研学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落地新课堂,赋能新教学。全员备课将全县义教段、学前段教师分成14个备课大组,定点、定时、定任务,采用现场摇号、抽签等方式随机推选出教师代表进行说题说课、模拟上课、现场改课等活动,有效激发乡村教师的内驱力。
景宁县以城区实验一小、实验二小等较为前沿的学校为核心校,将全县农村学校作为成员校纳入,开展共建型和协作型教研,形成了“送教下乡、挂职学习、统一教研、研训协同、教学研讨、结对辅导”等教研机制,促进教研资源共享。县内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和8所小规模学校组建“联盟学校”,以“问题共研”“资源共享”“活动共建”为理念,将小班化教学的共性问题进行提炼,分解成若干个“微课题”,分别由各联盟学校承担并统一安排教研轮庄活动。各联盟学校派教师参与研讨,实现“一研一得、共研共赢”的教研目标。
二是做活“幼小全景式科学衔接”,搭建城乡教育生态“衔接桥”。景宁县以生源流向等为依据,构建形成幼小衔接组织体系,并组建由省特级教师领衔、30位名师名校长为核心的政策解读专家团,系统重塑双向课程、学教方式等衔接体系;建立衔接共同体校(园)长、中层干部、任课教师多级交流机制,开展幼小主题沙龙、幼小教师变形记、现场听诊式等多样态协同教研;围绕阅读与成长、共情与健康等五大主题,精心设计“幼小科学衔接”公益直播讲坛,通过主题沙龙、线上答疑等方式,纠正衔接误区。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景宁乡村教研通过“项目”推进,取得了丰富多元的效益。乡村教研实现了单纯教学研究到教师研修的转变,乡村教师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教研生态实现了由外控驱动参与教研到内需驱动融入教研的转变,教师教研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小班化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荣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者分别系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