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转化,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大型能源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西安科技大学的主要科研目标。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国之大者”,聚焦“四个面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和提升能源、安全行业科技水平为立足点,以科技平台建设为支撑,以科技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不断促进学科交叉,巩固科研优势,拓展科研领域,加强重大科技难题攻关和成果转化,主要科技工作指标稳步增长,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发挥特色优势
科研规模和质量不断增长
“十三五”期间,学校在现代矿山开采技术、煤层自燃火灾防治、开采损害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煤矿机械自动化与信息化、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煤炭资源深加工和利用、能源经济与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科研优势,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
学校王晓利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柔模支护的煤矿安全高回收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工业化应用”项目,研制出复合型阻燃抗静电剂,开发了阻燃抗静电纤维纺纱工艺,攻克了“透水不透浆”的高强度纤维布织造技术难题,发明了三维纺织结构柔性模板,建立了柔模混凝土施工作业线,开发出柔模混凝土制备输送机组与沿空留巷自动围护装备,有效解决了无煤柱开采沿空留巷支护难度大、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和采空区充填体强度低等难题,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空白。该成果在50余座矿井成功应用,实现了煤炭安全高回收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201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83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项目559项,科研经费合同总额逾20亿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29项,授权专利3465项。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评A-。2022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又实现了新的突破。工程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平台和团队不断发展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深化特色科研方向,在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地质工程、新材料、煤化工、能源经济与管理等学科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批人员稳定、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有关要求,聚焦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需求,现建成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11支。
学校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带领团队围绕“黄河流域煤炭绿色低碳开发”等领域加强创新研究。开展了井下“煤”的减损化开采、“废”的功能化利用和“碳”的低碳化处置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形成了煤炭资源高效回收—固废处置—煤矿充填—采空区再利用—CO_2封存一体化创新模式;毕银丽教授针对黄河流域上中游煤矿区高强度开采与脆弱生态叠加后诱致沉陷裂缝与微地形发育,揭示了矿区水—土—生自修复演变规律,研发出与自然生态协调的人工微生物修复技术和修复产品,形成了风积沙井工沉陷区、陕北黄土丘陵沉陷区、准能干旱半干旱露天煤矿排土场、乌海干旱荒漠煤矿区防灭火与生态工程4种修复模式,实现黄河流域矿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学校来兴平教授领衔的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教师团队于今年8月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来兴平教授带领团队面向我国西部煤炭资源开发主战场,服务西部煤炭绿色开发,依托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集成创新了生态脆弱矿区动力灾害预测调控技术体系,有效促进了西部煤炭资源绿色减损开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成果已在陕西、新疆和宁夏等地的矿区推广应用,相关企业新增利润25.6亿元。此外,他们主持成立的新疆“一带一路”能源研究院,汇聚能源开发领域人才,打造智库,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助力“一带一路”能源企业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雁塔联盟”“四主体一联合”等平台作用持续发挥。2018年成立“榆林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利用研究院”,成为服务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对接重点企业需求的“桥头堡”。先后建成陕西能源化工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煤矿安全技术研究院、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西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研究院等综合创新基地,在服务国家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上迈出新步伐。
着力推动陕西煤炭产业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发展。学校与华为公司、陕煤集团等共同发布智慧矿山联合解决方案,打造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样板。与中国电信、华为公司共同合作完成“小保当5G+智慧矿区建设”项目,依托5G技术实现矿井无人化开采、模块化管理、可视化运行,解决了传统人工作业操作危险系数大、劳动强度高的难题。马宏伟教授联合国内优势团队,研发出全球首套“护盾式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在陕煤集团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下井运行,一举将煤矿掘进效率提升60%,人工成本降低63%,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系统已经在铜川、韩城、黄陵等矿业公司推广应用。
以“三项改革”深度融入“秦创原”平台建设,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构建“秦创原双碳驱动高端能化创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学校智慧安全与应急救援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入驻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加快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学校先后获批“春种基金”25项、“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28项、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3项,开办科技企业16家。研发的“智绘鹰”无人机技术经秦创原孵化不到半年即转为市场化运营,并在国防领域进行试验。研发的“矿井火灾智能管控系统”在秦创原就地转化,已在陕西彬长矿业、黄陵矿业及榆北煤业公司进行试验性应用。
(刘光林 曹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