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用一辈子做“党的马克思主义教师”

网友投稿  2023-12-21 08:08:08  互联网

2021年,刘道镛参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资料图片。

    2023年,在东南大学建校121周年纪念活动上,86岁的刘道镛再次回到东南大学,和师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思考。

    “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是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刘道镛,已近鲐背之年。虽身患重病,经历了二次大手术,但他一谈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来,就目光有神,中气十足,滔滔不绝。

    谈及人生历程的三次选择,刘道镛印象深刻。1956年4月4日,刘道镛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有了组织依靠;1960年他由学习经济学转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此有了精神依归;1963年起,他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自此有了事业依托。这三次选择有三个关键词:“党”“马克思主义”“教师”,三位一体合成一句话,就是“党的马克思主义教师”。

    刘道镛说:“这一身份标识,决定了我必须履职尽责,对‘党’忠,忠贞不渝;对‘马’诚,诚信不移;对‘教’勤,勤勉不怠。”这成了他一辈子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追求和行动。

    把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教给学生

    1972年初,刘道镛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一开始,刘道镛被安排在机械系上哲学课。除了上课,还和同学们一起下厂劳动。

    有一次,刘道镛和系里的老师与同学在南京汽车制造厂发动机分厂劳动一个学期。他的工作是在流水线上给发动机电焊螺丝,虽然技术水平要求并不太高,但那种劳动场景让他记忆犹新,一想起来,他的手仿佛仍在传送带上微微颤动。

    “这种劳动要求每个人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容不得任何疏忽大意。”刘道镛由此联想到,教师讲课也犹如从事工程建设,必须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尽管已经多次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他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认为,这门课的内容在不断更新,自己所教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而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所以每次讲课都得从头开始,认真对待。

    怎样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吸引力,使同学们入脑、入心?

    “关键是要把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教给学生,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与学生作超越时空的对话。”回望自己几十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生涯,刘道镛提出,一定要让马克思主义与学生直接见面,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使同学们完整准确地了解马克思主义。

    课堂上,刘道镛激情飞扬朗诵马列著作中的精华篇章,成为东南大学思政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大声背诵《共产党宣言》:“代替了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他深情地朗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因为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马列原著博大精深,许多篇章文采飞扬,具有穿透时代的吸引力。”刘道镛的经验是,要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只能用马克思主义去吸引他们,而读原著、悟原理是避免人为割裂、断章取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

    为此,他不仅在课上读,还在课余向学生推荐马列原著,并专门抽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辅导。新华社还专门刊发了他在课外辅导学生学习马列原著的题名为“塑造灵魂的好园丁”的照片。

    一位学生在刘道镛的辅导下,从头到尾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天,他特地到办公室找到刘道镛,惭愧地说:“过去,自己连一本马克思的书都没有看过,却在那里评头论足,指责马克思主义过时、无用,实在是盲目无知!”

    “改变无知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多读书、勤思考。”刘道镛说,一旦学生真正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就会被马克思主义所征服,就会心服口服、心悦诚服。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刘道镛没有“驾轻就熟”,反而觉得“困顿”。1982年,他提笔写了一篇小文,题目直抒胸臆,就叫做《哲学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改的意识有了,但如何改?

    “我在某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是在教学内容上作了一些整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改进。”刘道镛说。

    除了把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教给学生,“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与他们直接见面、对话”外,刘道镛认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吸引力的关键是善于提出问题”。

    在他看来,确立问题意识不仅是学习研究的方法,也是学习研究的动力所在,使学生动心、入脑,就要提出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就要用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路。“敏于发现问题,勇于面对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进而科学分析和正确解决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刘道镛说。

    毕业多年,刘道镛的学生还记得,课堂上,刘老师不仅要把理论讲清楚,还会运用理论分析、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他的课堂不是干巴巴的理论,而是充满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典型事例,他总是能把学术话语、教材话语转换为更生动的生活话语。”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能以美的方式来呈现,就一定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刘道镛总结了十“以”口诀,作为自己的思政课教学守则:以“马”为基,信马言马;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以“实”为据,实事求是;以“情”为怀,通情达理;以“学”为先,教学相长;以“疑”为机,引发思考;以“术”为器,授之以渔;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以“言”为媒,深入浅出;以“行”为归,学以致用。

    1984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在东南大学设置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这是东南大学继开设1977和1978两届马列主义师资班之后的第一个宽口径的文科类本科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专门人才。

    为了探索专业建设的新路子,刘道镛提出,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教育与训练。

    一次暑假,一位湖北省同学回家乡进行调研,并写了一份调研报告在返校时送给老师和同学检阅校正。这种深入实际、拜人民为师的精神在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师生中不断传承,使他们懂得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回过头来看,刘道镛从专业建设的经验中,更深入地感悟到了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的深刻哲理,也领悟了陶行知把老师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反转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宽广意涵。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能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国情、民情,具有从事社会调查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刘道镛说,教育要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一思路,成为他助力许多学生成长为各自岗位上的中坚力量乃至栋梁之材的“关键一招”。

    教书育人是一生的事业

    从教几十年,刘道镛讲授过近十门课,包括马列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他还进行科研、参与课改、编写教材、参与命题制定。他参编的全国通用教材《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论纲》曾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

    作为一个当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教师的老教授,刘道镛认为,除了承担规定的思政课教学研究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还应当拓展教育的社会功能,“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曾利用业余时间,给南京市蔬菜公司的职工讲课一个学期,分文不取。临别时,公司送给他一个茶杯以作留念。“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对我最大的精神回报。”刘道镛说。

    1990年9月12日,东南大学正式发文,决定成立文学院。9月15日,时任校长韦钰任命刘道镛为文学院首任院长。

    文学院的成立,是东南大学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朝向全面发展要求而采取的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措施。作为文学院首任院长,刘道镛十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

    “引进人才固然不易,而留住人才,尤其是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则更为困难。因此,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胸怀以及特别的诚意和耐心。”在刘道镛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东南大学引进了一大批著名教授,为东南大学文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东南大学文科的基本架构。

    退休后,刘道镛依然心系教育、心系学校、心系东南大学文科的发展。他曾先后担任学校研究生教学督导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连续五届,历时十年。在研究生教学第一线,师生常常能看到他带着实际问题或专题课题进行调研的身影。

    他提出,东南大学文科发展要“增强项,补弱项,设新项,尤其要助力交叉学科的发展”。

    “我想,高校培养高端拔尖人才,全校各学科之间要全面配合、协同推进。所有这些,最关键的是要打破思想上的疏离、组织上的壁垒、行动上的封闭,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刘道镛教授从事教书育人事业,至今已有60余载。学习、研究、思考,他从没停下过前进的脚步。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2-23/xw_6781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