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丝路精神 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网友投稿  2023-12-21 08:08:08  互联网

12月11日,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马东铁)项目轨道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是中马两国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张纹综 摄(新华社发)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我曾经讲过,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习近平主席2023年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驼铃悠悠,千帆远航,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丝路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部署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并且高度概括、凝练与升华了丝路精神的内涵,顺应了人类互联互通的美好愿景和各国共赢共享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丝路精神在东西方友好交往中孕育

    两千多年前,先民们就怀着加强联系与促进交流的良好愿望,筚路蓝缕,克服重重险阻,突破层层障碍,疏通了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谱写了东西方友好交往的新篇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架起了横贯东西方的桥梁,开辟了泽被后世的陆上丝绸之路,后发展成从中国出发,途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抵达欧洲、北非的陆上通道。而从中国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港口出发,经过南洋,到达阿拉伯海,甚至远至非洲东海岸的海洋通道则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纪元。陆海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与繁荣,逐渐孕育出了伟大的丝路精神。

    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许多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西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古丝绸之路经历了从“和时兴”到“战时衰”的起伏变迁,许多地区本应“流淌着牛奶与蜂蜜”,却充斥着血与泪。当然,即使遭受殖民主义侵略与帝国主义压榨,这些地区的人民依然铭记着互通有无、互帮互助的历史,在反对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彼此声援,从而延续着丝路精神的宝贵火种。

    20世纪中叶以来,广大亚非拉国家相继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且着力构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2013年9月7日、10月3日,习近平主席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唤起沿线国家和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呼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向纵深推进,丝路精神也再次焕发出新时代的灿烂光芒,照亮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

    丝路精神赋予古丝绸之路全新的时代内涵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将丝路精神的丰富内涵阐述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平是基础,是保障;合作是方式,是手段。中国倡导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坚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合作、繁荣、开放之路,努力推动沿线各国成为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和衷共济的好朋友、和谐发展的好伙伴,将各国的政治互信优势、经济互补优势、文化互鉴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协同增长优势、持续发展优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崇高品格。

    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鲜明特征。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传统,丝绸之路进一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在吸纳、融合和创新异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世界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一直践行开放包容的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苏联经验教训为借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建设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新时代以来,更是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坚决摒弃封闭性与排他性的思维,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不强行推广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各国的自由选择权和自主发展权,主张通过扩大交流来消除隔阂、清除障碍,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前进力量。

    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实现路径。通过丝绸之路,不同国家的人们相互学习,不同地区的商品相互流通,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外文化互学互鉴的历史。共建“一带一路”同样需要弘扬互学互鉴精神,一方面要坚持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绝不能孤芳自赏顾影自怜,而必须走出国门,倾听多元的声音,接受多样的观点,欣赏多维的图景,适应多变的世界。另一方面要祛除文化偏见,积极吸纳域外文化的先进成果,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虚心吸收异域文化精华;既要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文化只有在相互学习中,才能兼收并蓄,体现大气厚重,积淀历史底蕴;文化也只有在相互借鉴中,才能博采众长,展示鲜活灵动,适应时代要求。

    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发展目标。丝绸之路能够延续千年并且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主要原因就在于实现了共建国家人民的互利共赢。新时代,中国大力倡导互利共赢的理念,呼吁共建国家共同协商落实“一带一路”的规划,共同分享“一带一路”的发展成果。共建国家也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共建国家的大合唱,旨在互联互通中实现互惠互利,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共享。截至目前,形成一大批“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一带一路”已经成为造福共建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富裕带”和“幸福路”。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弘扬丝路精神

    丝路精神根植于历史,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丝路精神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地缘冲突加剧,经济复苏乏力,冷战思维回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共建国家和地区通向共同繁荣的重要机遇,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丝路精神,为推进“一带一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丝路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合作共赢为宗旨的新型国际关系设想,科学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神圣使命,显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秩序建设者和全球发展事业贡献者的关键角色。“一带一路”已从中国倡议变为全球共识,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加快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大力弘扬丝路精神,要坚持和平合作,反对冲突对峙;坚持开放包容,反对封闭保守;坚持互学互鉴,反对互为掣肘;坚持互利共赢,反对零和博弈。这既是丝路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丝路精神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资源。“一带一路”倡议的巨大成就,生动地证明了中国与共建国家能够超越经济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共同面对社会发展与民族振兴的挑战,合力打造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和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树立互联互通、共赢共享的典范。“一带一路”承载的丝路精神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和宝贵资源。大力弘扬丝路精神,要贯彻“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讲好丝路故事,推动丝路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作者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12-23/xw_6781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