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聊城职院”)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优势,瞄准孔繁森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发力点”,以赋予新时代价值的孔繁森精神为“一核”,以“课堂融通、社团融入、平台融通、文化融汇、网络融和”为“五翼”,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落脚点的“一核五翼”模式,构筑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桥头堡”,架起各民族师生“连心桥”,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和“魂”。
课堂融通,促思想引领
“孔繁森同志的鲜活事迹就是我们上好思政课的‘活教材’。”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原馆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高杉介绍道。学校立足思政“小课堂”,延展社会“大课堂”,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构建思政课程群,实现“三课程”相互融通。聚力打造思政“金课”。一是将孔繁森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4门必修思政课中。二是构建特色选修课程体系,开设“新时代召唤——孔繁森精神”等系列专题选修课,形成课程合力。三是在专业课中融入孔繁森精神,实现思政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思政“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
延展“社会大课堂”,实现“两课堂”紧密衔接。突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边界,设计红色研学路线,开设“行走的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将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强化学生对孔繁森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社团融入,促红色传承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孔繁森同志就是这样,把一生奉献给了雪域高原。”聊城职院“繁星社”负责人在进行孔繁森同志事迹展的讲解。
“繁星社”是以弘扬“孔繁森精神”为宗旨、以“红石榴工作室”为载体的学生社团,他们通过开展“交流·融合·共享”座谈会、“讲好孔繁森精神故事”读书交流会、“学繁森·颂繁森”等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孔繁森精神的育人效果。他们以“繁星公益实践队”为主体,以独居老人、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把志愿服务活动送到“家门口”,让繁森精神闪耀在每个需要的地方。
平台融通,促理论研究
学校党委书记靳凤莲指出:“孔繁森同志留下了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红色资源,同时也赋予了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使命和担当。我们要弘扬孔繁森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孔繁森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辉。”
聊城职院成立“孔繁森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院”,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联合共建实践育人基地,积极探索新时代孔繁森精神和红色文化育人途径。发挥平台优势,举办全国性孔繁森精神研讨会,加强对基于孔繁森精神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立项教科研课题30余项,撰写论文70余篇,开发教材10余部,编写《新时代的召唤——孔繁森精神》《孔繁森照片背后的故事》等丛书,《筑信仰根基、传英模基因——孔繁森精神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文化融汇,促思想浸润
学校建设“同心书屋”“红石榴工作室”“红石榴心语交流角”等场所,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墙、LED展示屏等播放“孔繁森在西藏”系列图片、宣讲孔繁森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的事迹;学校将每年4月定为“学习孔繁森精神月”,开展“交流·融合·共享”座谈会、“讲好孔繁森精神故事”读书交流会、“学繁森·颂繁森”纪念活动等特色实践活动,打造多样化、全覆盖的活动矩阵,让学生处处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氛围。
网络融和,促资源共享
构建“互联网+”网络育人基地,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专题栏目,举行学习孔繁森精神专题讲座近百场,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短视频、微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加强宣传推送,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一维平面转向多维立体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如今,漫步在聊城职院的校园中,各民族学生同学习同进步同成长,矢志为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繁益成森”“七彩假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项目获国家表彰,一幅同心筑梦、技能报国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崔爱民 孟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