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选动作”到“浙江经验”
——浙江为阿克苏地区培训双语教师侧记
□ 陈蓓燕
“我非常珍惜这次培训机会,一定不辜负期望,服从管理,励志学好汉语。”在今年3月举行的浙江援助阿克苏地区(含兵团一师)中小学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首期培训班开班典礼上,阿克苏市依干其乡中学教师迪丽拜尔·托合提用流利的汉语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据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王通林介绍,目前我省已开始实施《浙江省对口援助阿克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2016-2020年)》,将借助浙江省的优质教育资源,对阿克苏地区(含兵团一师)40岁以下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双语教师进行培训,使当地少数民族中青年教师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学科教学技能、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有明显的提升,培养一支适应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合格双语骨干教师队伍。
其实,早在7年前,我省就已启动了新疆阿克苏地区35岁以下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计划。2010年,全国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后,根据中央要求,确定浙江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教育援疆是其中一个重点。在全面调查摸底后,省教育厅把开展针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双语培训当作重中之重。尽管这些学员起点低、基础差,口语水平普遍相当于内地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但把老师教好了,学生的语言水平才会提高得更快。
“假如按照传统的培训方式,把这里的教师都派到浙江去培训,按每年派200人计算,需要20年才能完成任务。但如果在阿克苏当地建立培训基地,不仅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可以延长到两年,而且可以实现全覆盖。”今年4月结束支教的第四任支教团团长严柏炎说。为此,我省投入了1.79亿元援疆资金,在阿克苏市和库车分别建成了两个双语教师培训基地。
7年来,5072名受训学员就在家门口的这两个基地里接受着全面、系统、精准的双语培训。为了确保培训质量,省教育厅每年还增派60位援疆教师,组成支教团赴阿克苏开展双语培训。他们援期两年,比其他支教教师多半年,所有经费都由浙江省承担。
没有对应的教材,没有可借鉴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切必须从零开始。按照“抓关键、大集中、全脱产”的师资培训路子,浙江积极探索双语师资培训的新模式。以两个教师培训中心为主阵地,分6期对少数民族教师集中开展就近全覆盖的系统培训,整个培训计划做到统一学员管理、统一培训标准、统一评价体系、统一结业考核;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分层建班和分类建班教学,即第一学年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基础强化学习和训练,第二学年采用专业建班,强化专业知识,加强教学技能训练。
学员布合力且木·于塞尼说:“在阿克苏教育学院免费脱产学习的两年,太难忘了!浙江的老师们不仅教给我知识,让我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他们带来的教学理念和精神财富也让我终身受益。”参加完第四期培训后,他成了阿瓦提县第四中学的一名高中教师。
看着每一名学员顺利取得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证书走上双语教学岗位,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是每个浙江双语支教团成员最开心的事。从2014年起,浙阿双方又共同实施了浙江双语支教教师与阿克苏教育学院青年教师“结对帮带提升计划”。库车县第十三小学、库车县实验中学、墩阔坦镇中学、库车县第十小学、库车县第七小学……阿克苏地区的每一所学校几乎都留下了支教团成员的足迹。
他们通过结对帮扶、送课下乡、设立双班主任制、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为促进阿克苏教育的内涵发展倾心尽力。援疆教师方丽萍为库车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6000多名家长共开设了25场德育讲座,辅导库车第七小学教师汇集刊印的《德育案例集》成为该校第一本校本教材。
截止到2016年,双语师资培训已使阿克苏地区学生接受双语教育的比例从2011年的38.4%提升到79.95%。当初的一个“自选动作”,如今却成为教育援疆的“浙江经验”,得到了教育部、自治区和阿克苏地委行署的高度肯定。他们一致认为,双语师资培训符合区情和学情,培训效果明显,值得在自治区各地的双语培训中推广。而浙江双语培训支教团也先后获得“自治区第八批省市援疆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