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推进乡村教研高质量发展

网友投稿  2024-01-05 08:08:08  互联网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乡村稻田,描绘自然美景。
通讯员 王正 摄

    聚焦农村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②

    崇明区地处上海市远郊,近年来,全区人口呈现流出趋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数明显下降。2023年崇明区幼儿园小班招生数较上一年减少8.8%,2022年区域基础教育(含职校)在校学生数仅为2000年的52%。尽管崇明区不断调整区域教育资源布局,但人口规模的下降,导致乡村小规模学校(生源数在200人以下)教研氛围薄弱,给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针对乡村教研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崇明区积极实践适合区情的教研模式,不断探寻契合乡村特点的教研文化建设路径,努力打造国际大都市中的乡村教育现代化“崇明案例”。

1 促进乡村教研转型升级

    教研工作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崇明区根据区情创新教研方式,积极发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立三级体系,实现教研全覆盖

    崇明区基于崇明三岛地域面积大、学校离散程度高的特点,教研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业务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实践基地、相关条线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一是做强学科教研,提升教师业务素养。崇明区研发“切口小、指向明、视角新”的研修课程,通过聚焦教育教学实践的真问题,开展研修学习与案例分析,使学科教师更加明晰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2020学年起,区教育学院成立学科“1+N”工作坊(“1”为蹲点学校初高三备课组,“N”为邻近同类学校初高三学科教师或教研组长)。工作坊教研活动中的问题,源自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通过与教研员和学科骨干的教学研讨得以解决。

    二是做实学区教研,助力学校改革发展。根据地理位置就近原则,崇明区将全区三岛6个学区整合为“崇西、崇中、崇东、长横”四大学区,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建立“区域—学区—学校”三级教研工作体系,实施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立体化教研工作新机制。一方面,采取三级联动教研管理模式,加强全覆盖教研的横向联动与纵向深入,教研活动由“点对点”走向“点带面”。另一方面,实施“2+X”攻关项目(“2”是各学区必选项目,“X”是各学区结合自身特点确定的特色项目),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紧密型学区化和集团化建设”“崇明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育人体制机制创新”等学区必选及特色项目,努力破解崇明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学区各校共同进步。

    三是做细校本教研,增强教师获得感。区域层面要求学校不断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为让教师在高质量校本教研中的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区域层面持续开展“浸润式”教研,探索推进“三个保障机制”(即与蹲点学校签约,结对基地学校,实施教研员课堂执教工程);通过组建研修工作坊,创设包括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教研展示等研修课程;实施“两个评价”(即教研过程评价、教研效果评价),促进校本教研逐步实现主题有高度、主线有广度、主讲有深度。

    推进循证研究,探索教研新路径

    为使教学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崇明区把循证教育理论应用于系列教研活动,开展基于数据的多维互证,从日常教育教学中聚焦真问题,开展基于经验和证据的教研决策与教研过程,积极探索有效的区域循证教研行动新路径。

    一是开展问题导向的循证教研。以识别与界定教育教学需要破解的真实教学问题作为循证教研的起点,根据聚焦问题设定目标,追溯相关证据,分析、辨别、批判、评估证据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运用证据诊断、反思、整合到实践,在实践中收集证据支持行动改进、评估效能并构建新证据等基本步骤,通过证据与经验、研究与实践相互融通、共存而生的螺旋上升、循环渐进过程,不断推进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提升教研品质。

    二是实施大数据赋能的循证教研。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崇明区积极探索指向大数据赋能的循证教研新范式。以大数据为证据来源,通过挖掘和洞察复杂数据背后存在的联系与规律,实现精准决策,促进教学改进。目前,循证教研实践基地由1所学校辐射至实验小学、实验中学、扬子中学等3所实验联盟学校,通过以点到面撬动校本教研之变。

    创建实验联盟,互联互通共发展

    自2020年5月成立教育学院实验联盟学校以来,区域实施“一核两翼三联通”的一体化推进模式(“一核”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核心理念;“两翼”指守好课堂主阵地与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三联通”指课程、课堂、教材联通,区域、学校、基地联通,教研、科研、师训联通)。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举措:一是选派教研员入驻学校。近两年,区教育学院实验联盟共有14位教研员与30位结对教师组成合作研究共同体,探索教研员与教师专业协同发展之路。二是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如推进“‘崇’尚阅读”项目,构建区中小幼系统化阅读课程体系。三是打破学段壁垒。实施中小幼四个学段实验联盟研修模式,实现跨学段、跨学科教研格局。四是开启教研员与教师任职“旋转门”。通过院校互派干部跟岗学习,建立兼职教研员聘任制度。

    大中小一体化,打通学段纵贯线

    学段衔接是基础教育领域一直关注的难点问题。崇明区着眼学生发展的全程视野,统筹全学段资源,探索构建纵向层层递进、横向密切配合的大中小一体化教研模式。这一模式有三个特点:

    一是以高校资源为依托。通过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等合作结对,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通过构建教研共同体,同向同行推进教研协同发展。

    二是以科研项目为引领。基于高校和教育学院实验联盟学科联合教研共同体,组建由高校与学院、师范生与教师紧密协同的专人专班,以科研项目为引领,展开系列化、进阶性、深层次的持续研讨,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创设新通道。

    三是以数学学科为试点。2023年,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与崇明区教育学院签订数学教师协同培养合作协议,通过数学学科试点先行,为区域探索大中小联合教研的实践模式提供有益尝试。

    2 如何提升乡村教研质效

    乡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师资配备、生源现状、教育观念等与中心城区存在较大差距。若一味照搬中心城区的教研模式,必然影响乡村教研工作的实效性。鉴于此,乡村教研的重点是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乡村实际的教研模式,避免生搬硬套“城区化模式”。

    一要借力资源,增强教研主动性。区域教研机构要制定教研普惠政策,通过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大对乡村教师的研修培训力度,在公开展示交流等教研活动中向乡村教师主动倾斜,增强他们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努力形成学区和集团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二要完善机制,确保教研实效性。区级教研机构应将乡村学校教研覆盖率和乡村教师教研参与率列入对学科教研员的评价指标,对教研员到乡村学校执教、开展听评课研究等提出要求。同时,区级教研机构可建立教研员到乡村学校蹲点制度,重视教研活动的统筹规划,提升教研工作的实效性与创造力。

    三要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教研参与度。教育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与教研深度融合是一大趋势,这对资源相对匮乏、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乡村学校尤为重要。因此,要进一步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教研质量、增进城乡教育公平中的支撑作用。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开展主题教研,改变传统教研方式单一、内容单薄的弊端,助力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系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1-07/xw_6842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