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成就了我们的梦想,国赛点亮了我们的人生。3个月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们三个都非常开心,谢谢学校!谢谢老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潜心练就过硬本领,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上绽放青春光彩。”在不久前举行的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来自湖北省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的杨旭松、董爱成、李云迪,克服重重挑战,一举摘得化工生产技术赛项银奖。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有力支撑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乘着这股政策东风,积极创新求变,促使学校教育供给与区域产业需求深度匹配,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谱写出一曲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如今,学校被确定立项建设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作物生产技术入选省级优质专业立项建设,并先后荣获了“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德育教育先进单位”“第二届宜昌市教育质量奖”等一系列荣誉。
作为一所山区职校,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呢?“近年来,学校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大力推进‘双优’学校建设,坚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成功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互利双赢,有效助推学校从‘有质量’迈向‘高质量’。”校长李传华说。
优化专业设置,为“双优”建设奠基
时代有召唤,发展有需要,职校有担当。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地方职业院校的天然使命。
近年来,兴山县坚持用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依托龙头企业兴发集团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有机硅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当地独特的山水和气候,重点发展文旅康养重点产业链,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凡此种种,要落地见效,都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对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我们要依托产业办专业。职业教育只有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深度契合地方经济发展之需、地方企业之急,才能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李传华介绍,学校通过广泛调研,通过一减一增,学校将原有的5个专业调整为化学工艺、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发电厂及变电站运行与维护、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作物生产技术、采矿技术7个紧贴地方产业的专业,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其中,作物生产技术、化学工艺专业被评为省重点专业、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职业教育实践性很强,学校想要办好专业促产业,除了要加强顶层设计,还必须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专业配套的实训室建设,为专业建设注入更多信心。目前,学校实训室数量已达到58个,基本涵盖了所有专业。
在教学模式上,学校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近年来,学校针对各专业的岗位需求,广泛利用相应实训室开展模拟训练、分类训练和强化训练,把更多的课堂搬到了生产线上,实践教学比重不断攀升。
“以作物技术专业为例,学生实践性教学课时达到2/3,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技能。”副校长乔长英介绍,作物生产技术入选省级优质专业立项建设后,学校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力争把作物生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为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有核桃、茶叶等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6个。
此外,学校还借智慧校园建设的东风,规范并整合了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始推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系统,为教学诊改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未来,学校还将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逐步把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到教学体系中,有效帮助学生更直观、便捷地接受各类一线技能的培训,大幅提升学习效果,缩短职业教育与岗位生产之间的距离。”
强化课证融通,为“双优”建设赋能
“还没毕业就考取了化工职业资格初级证书,太有成就感了,毕业后可以去兴发集团就业,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的培养。”近日,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学生陈涵宇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说。像陈涵宇一样,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很多高三学生获得职业资格初级证书,这也为他们今后稳岗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主要得益于学校近年来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大力推进岗课赛证融通,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1+X”证书制度指的是中职学生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制度,是2019年启动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破口。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自2020年成为湖北省“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后,先后有化学工艺、计算机应用和作物生产技术三个专业被确认为“1+X”证书试点专业。目前,学校已有901名学生通过考证,通过率达98%。学校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门“1+X”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优秀师资团队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教学奖。
学校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等级考评充分融通,让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1+X”证书制度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通过课程的调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考评考证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就业更具竞争力。但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洞悉‘1+X’证书制度蕴含的课堂培养理念,还要调整自身的职业技能、教学设计理念、授课习惯等。”对于课证融通,学校一位资深教师说。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是推进“1+X”证书制度的核心。学校通过选派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X”技能岗位培训,邀请合作企业到校开展职业技能和职工素养提升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活动等方式,构建起一套“学、培、练、考、赛”五位一体的队伍建设模式,切实将行业培训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显著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深化产教融合,为“双优”建设聚力
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原则,更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学校以系统思维推进产教融合,构建起一套“三双三共”的育人新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双身份学习,增强人才培养达成度。加强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量身定制“订单班”。“订单班”的学生入学后,学校即与学生家长、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明确学生的双重身份。根据协议,订单班学生不仅能享受国家相关政策补助,还能享受企业员工的相关培养政策及福利。为增强学生的“双身份”意识,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企行”“员工技能比武”“职工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企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
双基地实践,提高校企产教融合率。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学校实训设备往往跟不上现代企业新技术要求,严重影响教学成效。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与兴发集团合作共建共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通过双基地建设,不仅节约了学校办学成本,还有效促进了专业产业技术对接,提高了产教融合效率。
双导师教学,按下职业发展快捷键。小昊是2022级化学工艺专业的学生,他刚从实训基地兴发猇亭工业园返校,实训期间,在企业师傅的现场指导下,他顺利完成了实训项目的学习,并被评定为优秀等次。据了解,为改善学校师资,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以现代学徒制为抓手,将各合作企业专家聘为学生师傅,实行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导师教学制。学生通过双导师指导,既懂理论又能实操,为今后快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校建立企业联席制度,邀请5名企业行业专家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实施计划。做到专业发展定位与产业发展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相对接,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革新相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对接。
以岗位标准为依据,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方面,为确保企业用工质量,学校与企业结合专业特点、产品工艺、岗位要求等,共同开发了“化工分析”“磷化工工艺”“化工安全技术”等一系列校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结构化和序列化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系统化设计教学项目,重组课程内容,重塑课堂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共同参与招工招生。学校以企业产业发展为基础,依托兴山高铁交通优势,提出了“兴发工业园建到哪里就把招生工作开展到哪里”的思路,遵循“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原则,与兴发集团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在南漳、保康、谷城等兴发工业园区所在地开辟了校企联合招生的新途径,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实现毕业即就业。高质量的育人模式、良好的就业前景,吸引了很多外县学生来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上学。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中,技能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将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崭新起点,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朝着建成特色鲜明、市内领先、省内知名的“双优”中职学校目标高歌猛进,全方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度。
(韩晓夷 郑光明 李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