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华(钱江晚报教育全媒体中心副主任、主任记者)
6月的最后一周,我接连被杭州两位教师的“小动作”感动了:
一是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的孙志君。3个月前,在语文单元测验时,他把试卷上的字放大一倍,班上一个平时成绩中下的孩子竟发生了惊天逆转,拿到了“优”!细心的孙老师关注到孩子视知觉方面存在问题,设计“小动作”顺应了孩子的身心特点,这个孩子从此有了自信,各方面表现都在进步。在期末评优时,全班同学都投票选他当“校级示范生”。在我看来,这个育人无痕的“小动作”,也许改变的将是孩子的一生。
二是杭州富阳区郁达夫中学的盛志军。这位数学特级教师退休前的最后一课,情不自禁低下头,深情吻别了相伴40年的三尺讲台。盛老师没想到,这个“小动作”定格的吻别照,竟火遍朋友圈。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拒绝了培训机构的高薪,退休之后将去农村培养师资。
杭州两位教师的小故事,经记者挖掘、全媒体平台传播后迅速火遍全国,均被人民日报官微转载“荐读”,每篇10万+的阅读量外,留言区里更是数以万计的赞,大家感动于杭州教师的用心和爱心,感动于杭州教师的有信仰、有节操。我想,见微知著,这也许正是大家对杭州教育最好的褒奖。
从事教育采编22年,亲眼见证了杭州教育的飞速发展,杭州模式一个个推向全国:杭州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开放度,走在全国前列;名校集团化,从10多年前摸石头过河,到如今遍地开花发展;“美丽学校”“智慧学校”成了杭州教育的新名片;高品质的国际学校纷纷落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正在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校长全面流动交流……这一个个促公平、提品质的创新之举,背后凝聚了杭州教育人面对改革的勇气和智慧,更有在实施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坚持。由此带来的“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也让杭州的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真切地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