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不必对追求编制的年轻人痛心疾首

网友投稿  2017-08-25 08:08:08  互联网


编制有什么好?找工作的时候,我一直抱着疑问的态度去看这个问题。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一毕业就进入了一种稳定的工作状态,真的好吗?在市场经济下的条件下,职业更趋于平等,“铁饭碗”的含金量并没有高到哪里去。

稳定、有保障对很多人来说很重要,但稳定、有保障背后,更多还是收入待遇的差别。没有编制的同事,工作两年了,工资基本没有大的变动,而有编制的话,两年内工资会有几次幅度不小的调整。没编制的同事可能比有编制的工作更辛苦,但是收入比有编制的少,更要比在民企工作的同龄人低。

编制不仅是一个相对更加稳定的身份符号,更为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收入分配问题。在教育、医疗等行业内,有编制的员工和没有编制的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2014年《羊城晚报》曾报道,在东莞,干着同样的工作,有编制的社区医生平均年薪不低于9.33万元,而没编制的却只有5.6万元,相差近四成。这种分配方式显然是有失公平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不同身份的人对编制的态度,也刺激着一些人想方设法要谋个编制。

比如媒体报道,东北的部分年轻人,把编制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有人考了9次公务员,有人花了大钱打通关系,有人放弃民企的高薪,有人争破头只为一个扫大街的事业编制……这种现象不止在东北,在全国各地的县城里面,很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都会这样选择。一是因为有编制的工作确实就是当地性价比最高的工作。二是人们的观念依然停留在几十年前,仍然认为“捧铁饭碗”“吃公家饭”是值得骄傲的事情。第三就是大多数小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大学生毕业之后如果要留在家乡,要想找一份与自己的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并不容易。

所以,即便有一些极端的案例,比如考了9次公务员就为求一份稳定工作,也不必就此指责一些年轻人的选择。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固然不能绝对左右一个人的生活,每个人其实都有“逃离”的权利,可以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在市场的风浪中闯荡。但设身处地想一想,选择适应这种环境也无可厚非,又不是作恶,不应该接受外界的嘲讽与指责。

体制无疑是最典型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稳定有一种巨大的魔力,它会消磨斗志,使人形成惰性,它也意味着单一、缺少丰富可能性的生活。对于一颗不安分的心来说,稳定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但如何抉择,终归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快乐或痛苦的是选择者本人,他人终归只是旁观者,实在不必“痛心疾首”。

作者:李一陵

《中国青年报》2017年8月23日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1-09/xw_6864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