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宋畈小学 张建丽
一、学生阅读是个老课题
阅读对一名学生终身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当前小学生的实际课外阅读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曾为此调查了本校四年级的两个班级,分发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85份。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1.学生阅读狭隘浅显。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学生的阅读面很狭窄,很多只阅读一类或者两类书。在阅读时,往往也是浮光掠影,拿起书本翻一翻便作罢了。
2.功利阅读显而易见。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把宝贵的课外阅读时间花在了作文选上。在一些家长看来,写不好作文就应该多读读作文选。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以图画为主的漫画类书籍,有32.9%的学生喜欢看科幻或探险类书籍。只有10.6%的学生会阅读中外名著。
3.教师指导力不从心。现在的语文教师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也会苦口婆心地劝学生多看书,但大部分教师还只是把多读书停留在口头上,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课外阅读。
二、新实践建构新体系
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怎样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处?翻看语文书,那些大名鼎鼎的作者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能否以教材中某一篇文章的作者为基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该作者,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别人对他的评价等。
于是,笔者对人教版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作者进行了梳理。
这其中有擅长儿童诗的金波、林焕彰,有以童话见长的孙幼军、新美南吉、王尔德;有写动物类小说的法布尔、沈石溪;有写散文的琦君;有写童年趣事的林海音、萧红;有写现实小说的鲁迅、马克·吐温等。这些作家都有自己擅长的写作领域,涉及的写作内容也不尽相同,这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供了保障。
基于教材中“作家”主题阅读的实践,笔者的操作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1.作家出场,挑拨兴趣
这个环节往往安排在课文阅读中,有时在课前,有时在课尾,有时在课中。出场的形式不尽相同,有时候是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作家,有时候通过教师的介绍(文字、图片或视频片段)来了解。
2.读物推荐,形式多样
当学生对某一位作家产生兴趣时,教师就要适时开展读物推荐。当然,针对不同的读物可以采取不同的推荐方法。如叙事性较强的《城南旧事》、孙幼军的童话等,可以讲其中一个有趣的情节;琦君的作品可以播放一段影视作品;马克·吐温的作品可以展示别人对其的评价等。
3.时间保证,校本阅读
每个星期笔者会挤出一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去学校的图书馆,安静地享受阅读的乐趣。班级中有一位学生曾这样说:“我最喜欢的语文课不是坐在教室里上的,而是老师让我们去图书馆看书,看自己想看却没时间看的书。”
4.读后聊书,自由热闹
“没有讨论的阅读是无趣的。”因此,当学生阅读到一定时间时,笔者便会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和孩子聊书。如阅读了安徒生的系列童话后,笔者组织了这样的讨论:“哪些题材成了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为什么说安徒生童话是不老的?”……
通过轻松而有思维含量的话题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可以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加深对某一位作家的认识。而这样的讨论可以针对一位作家,也可以把不同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讨论,通过自由地聊、说,将阅读引向深入,引向宽厚。
5.依托活动,评价反馈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增强阅读的自信心,笔者设立了以活动为依托的评价机制。
“阅读之星”活动。在主题阅读过程中,根据学生阅读作品的速度、讨论中的发言,给表现优秀的学生授予“阅读之星”的称号。
幻灯片制作评比活动。当对一位作家的相关阅读接近尾声时,笔者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制作一份PPT,然后选择优秀的进行展示。
作家竞猜活动。经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阅读后,学生认识并了解的作家已经有一定数量,这时便可以组织一次作家竞猜活动。可以把作家的作品设置成谜面,可以把别人对他的评价设置成谜面,也可以把他重要的事迹设置成谜面等。
三、新尝试欣现新光景
行进在实践的路上,跌跌撞撞地摸索着,有收获,也有困惑。
1.学生的阅读更广更深入
相对于浮光掠影的泛泛而读,基于“作家”主题的阅读,让学生对作家的写作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见解。
2.教师的指导有章可循
在实践中,慢慢地形成了“基于教材中‘作家’主题的阅读”的操作流程,从引入作家、读物推荐、自由阅读到读后讨论,教师的指导不再力不从心。教师组织讨论时,话题会更集中,更有深度。
3.实践中带来的思考
在实践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基于教材中“作家”主题的阅读模式适合哪些年级?不同年级应该选择哪些作家更适合?在提倡群文阅读的今天,是否可以将这种模式的阅读与群文阅读相结合,开拓出基于作家的群文阅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