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燕
河南省开封市贞元学校教师
我的人生是在10年前有了根本的转向——从驻京部队的机关干部,转向在田野耕作的语文教师。
因为我觉得,在“更强、更大、更好”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无法抓住。于是,我纵身一跃,加入王志江校长带领的以共读哲学、心理学为根基解决教育问题的团队。我知道,我找到了解决人生意义的洞口——是的,母语是存在的家园。我愿意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在由阅读牵起的母语“读—思—写—讲—演”一体化课程中,为我以及跟我相遇的学生们的精神,寻找真正的栖居之地。于是,橄榄树教室诞生了。九年来,我和学生们一起逾山越谷——
小学低段,在学生们的自由读写时间被充分保证的基础上,我着力用每天一节的晨诵诗歌、绘本课,还有随机的生日故事课、暮省故事课和由共读故事改编的童话剧演出,将故事与孩子们的生命打通,种下爱、勇气、梦想等关乎生命成长的种子。
小学中段,在继续海量阅读和课堂对话的基础上,我带学生们首次踏上了为期一整年的“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中国古典诗词、节气节日、文化传统之旅”。此后,这个课程每年冬至日都会进行隆重的交接仪式。课程以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完成——节气那天的晨诵,我会带学生们经由江子校长和吉他马辉老师原创的节气歌感受大地的温度,之后的吉他课学习弹唱,再之后,可能就把科学、美术、舞蹈以及诗词创作搬到大自然:杏花开放,我们在杏花树下写杏花、画杏花、唱杏花;暮春时候,我们去黄河边“风乎舞雩,咏而归”……整整一年,我们在二十四节气中串起了150首古典诗词,在这个过程中,比可见的语文知识素养提升更根本的是——我们找回了自身生命与自然和文化之大地的联结和感动。
而戏剧共读和演出,也从之前的故事文本进入莎翁戏剧、古希腊悲剧这样的经典,五六年级,我带学生们以课程的方式穿越了《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俄狄浦斯》《安提戈涅》四部经典戏剧。引导他们在感知人类母题、理解悲剧(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返回自身,追问存在之价值和意义。
到了小学高段和初中,晨诵课以诗人精神发展为线索,引入李杜苏陶。比如“李白课程”,我带入40首左右的诗歌,每日配合诗歌写作诗评一篇,之后,以全班演出音乐诗剧作为课程小结,将朗诵、吟诵、舞蹈、歌曲综合融入。而《论语》《孟子》《传习录》等中国儒家文化经典,也会被以问题的方式设计成预习单,让学生以与先贤对话的方式直面时代大问题。
完整穿越一到九年级课程的“橄榄树”的学生们,已经能够在感兴趣的领域深度阅读,享受中西原典类书籍带来的思维乐趣,并通过写作深刻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观点,在公众场合自如演讲,以及用民主的方式解决班级问题和引领班级发展。高中,我们将与更多中西经典相遇,它们都将因为学生们之前的积淀和之后的课程化呈现,成为助力思辨理性发展和价值选择的坚实力量。
当然,课程发挥力量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的阅读准备。这些年的团队共读和自读,让我得以系统进入中西哲学原典、心理学经典,以及文学理论和文学典籍。只是在浩瀚面前,个体生命之有限也就更加触目,所以,我跟学生们一样,是寻找自己精神根基的终身学习者——我们不应是没有根基、四处敲叩别人家门而不得入的精神乞食者,我们要将自己的精神生命联结进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同步面向未来,不断开枝散叶,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创造新的可能。
影响我的一本书:《牟宗三文集》
牟宗三先生的著作,给了我西方哲学的视角来重新梳理儒释道经典之于民族的价值。那些之前仅仅被当作格言警句或者被世俗化理解的先贤语录,因此成为可以从义理的层面贯通解释的哲学体系,这使得培育拥有文化自信、找到自己精神根基的中国人的教育理想,有了切实可行的进路。
先生著书,是以家国天下的悲悯之心,去实现一个集仁智勇于一身的儒者之担当。他说:“学术生命之畅通,象征文化生命之顺适;文化生命之顺适,象征民族生命之健旺;民族生命之健旺,象征民族磨难之化解。”这样的生命光辉和思想系统,深深打动了我。作为后来者,也应通过理解文化之义理,担起使命,接续精神,思考民族发展之破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