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邵焕荣
“上《全等三角形》复习课,该引入怎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你可以从配三角形装饰板出发提问:配一块一模一样的三角形装饰板,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我的课,尖子生跟得上,但中下层的学生比较吃力,怎么办?”“能不能站在中下层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
……
在这个国庆长假,湖州市南浔区研训中心主任、省数学特级教师褚水林却一直没闲着,在他的名师网络工作室,他不停地在线上为来自全省各地的“徒弟”们答疑解惑。节后上班了,于是,“白天做行政,晚上做线上名师”就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做教研,帮助教师专业成长,自己首先要专业,同时还能详细了解每位教师教学中的薄弱点和痛点,做到对症下药。”这是褚水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此话不假,在成为教研员之前,褚水林在南浔的一所农村中学“耕耘”了20多年,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理解学生、读懂学生。”褚水林的一大“法宝”是,让学生每两周写一次数学小周记。“学生把学习中的困难、心得都写出来,这样我就能全面地了解他们,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褚水林说。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褚水林就开始了分层教学,他给学生们定制了不同的学习目标,上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并分层布置作业。他也会在学生作业本上粘上额外的“小纸条”,为成绩薄弱的学生提供基础练习题目,为优秀的学生提供难度较大的题目。
“做教师和做教研员有相通的地方”,从2003年成为教研员开始,褚水林就将他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引入了教研岗位,“理解教师、读懂教师,并站在教师的角度指导教学”。
有一次,褚水林在练市二中调研,听《特殊角三角函数》展示课时,他发现教师的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于是,他主动要求在隔壁班开了一节相同内容的“下水课”。授课时,他为学生们讲述三角函数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课异构,可以与教师们零距离地交流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褚水林说。这些年来,他始终活跃在教学一线,全区22所中学他每年最少要去一次,先后听了1500多节课,指导公开教学课250多节。
“南浔区校网分散,以往我们采用区域研训制度,可有些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数年来都没机会参加区级层面的研修活动。”褚水林说。于是,区研训中心积极推动联片式研训制度改革,在全区建立了15个联片区,每个联片区自主开展研修活动,区研训中心则指派一名教研员作为各联片区的联络员和指导员。
“压担子,搭台子”是褚水林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诀窍。“我们通过教研大组、课题研究等载体,既为中青年教师创造成长平台,又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推着教师往前走。”褚水林说。南浔区研训中心教师姜晓翔,课堂教学能力突出,但科研能力薄弱。于是,褚水林要求他每一学年至少要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还把姜晓翔吸纳到工作室中亲自指导他的科研写作。如今,姜晓翔已经成了南浔区的科研精英,近几年来,他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
名师网络工作室是近年来褚水林教研工作的重点,“这是省里的项目,由特级教师牵头,采用‘1+10+100’的模式,我带10名学科带头人,他们再辐射到全省的100名教师”。现在,有了网络平台,褚水林可以随时与教师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教学困难,提出解决方案。9月27日,褚水林名师网络工作室第一次线下集体研修活动在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举行,在褚水林的带领下,来自全省的14名数学学科带头人和当地数学教师就“基于高阶思维能力的数学问题导学”这一主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同时,南浔区全体初中数学教师也通过网络直播全程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