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令院士们和央视主持人最难忘的教育是什么?

网友投稿  2017-10-13 08:08:08  互联网


□爱学习

10月6日,一场对话在5位院士和央视主持人劳春燕之间展开。

他们聊的,是正好120岁的母校——绍兴市第一中学给予他们一生难忘的宝贵财富。120年来,该校先后走出了19位中外院士。

“少年时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未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那颗种子在少年时已经播种下。”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劳春燕,那颗当记者的种子在她的中学时期已然种下。当日,她不仅感谢师长们对她的呵护,更感谢老师们在点点滴滴中教会她做人的道理,培养了她对体育一生的兴趣和热爱。

“您的中学时期,有哪些是最难忘的?”她这样问自己的院士校友们。

院士们的难忘师恩

1945届老校友沈家骢院士已经86岁。这位1999年回到浙江大学执教的老人话不多,只简单地说:“母校创新的氛围、文化的气息和当年一样,是那么的浓烈。”

许溶烈院士难忘的是母校老师艰苦奋斗的精神,更佩服老师们一流的专业水准。“我们的数学老师,他用的教材是他自己编写的,也是对外公开发行的。他上下课都带着闹钟,准时上课,准时下课。讲课非常容易听懂,容易领会,对我一生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的地理老师也是一流的,不仅能画中国的地图,还能精准地画出各个国家包括小国家的地图。我们当时上地理课都很认真,很多小国家的首都我们都知道,真是受益匪浅。”

对航空航天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沈士团院士对母校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他说自己对无线电遥控领域感兴趣,要感谢老师们的引导。阔别母校半个世纪,他深情地说:“我的第一个母亲是祖国,给我尊严;第二个母亲是母校,给我知识和文化;第三个母亲是生我养我的亲娘,给了我生命。”

陶文钊院士在校史展览馆看到自己当年的老师们。他感慨地说:“老师们辛勤、认真、尽职地教育我们,终身难忘。”他记得人体解剖课的老师,“高一上了一年的人体解剖课,第一次知道人还有生物钟,人的工作、学习、休息都要根据一定的节律”;他记得劳作课的老师,“老师教我们按自己肩宽用木头做了个衣架,我很喜欢,用了很多年,一直带到北京”。他期望,母校要坚持在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注重人文气质的培养,“这关系到人的成长,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徐扬生院士记得自己当年每门学科的老师,“敬业的老师是我们一生的榜样”。尤其对自己的英文老师印象深刻,“那时大家都害怕英文,不想学英文,老师就将《半夜鸡叫》改编成英文话剧,让大家边演边学,后来大家学英文的兴趣逐渐浓厚”。

一生有用的教育是什么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徐扬生院士说,30~50年后,目前社会上一半的职业将会消失。“我们的教育要做什么?”这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认为,要让学生多学点人文社科类的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需要记忆、计算和逻辑思维的知识,怎么学将来也拼不过智能机器人!”“人的强项在哪里?在直觉的部分,在想象和创造的部分,而我们的中学教育,常常忽略了这些!”

10月5日,在绍兴一中“求真大讲堂”院士系列讲座活动中,许溶烈、徐杨生、沈士团、陶文钊等给该校师生带来了各自擅长领域的讲座。

而包括各种讲座在内,当年丰富的社团活动,令劳春燕念念不忘。

她记得,“我当时热衷于社团活动,还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

“老师觉得我应该去当外交官,但外交学院当时并不在浙江招生。我的老师于是专门写了3页纸的推荐信寄过去。”虽然外交学院还是没有到绍兴来招生,但这事让劳春燕一直感恩在心。

绍兴一中不仅有很多经典社团,还鼓励学生自创新的社团。热爱古典音乐的劳春燕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和她一样喜欢古典音乐,开始筹办一次古典音乐的讲座。“我去绍兴人民广播电台借了很多古典音乐的磁带,认真地准备了讲座的内容。”但到了讲座开始的时间,她到阶梯教室一看,只坐了6个人。她坦言,恨不得大哭一场。

可是,社团指导老师的一句话,让她记了一辈子——“哪怕台下只坐了一个人,那都是你的知音。”

“你究竟能不能做你自己,坚持你喜欢并且是你认为你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那么地在乎眼前的掌声和喝彩?”每每人生旅途上碰到困难,劳春燕说自己就会想起老师的教诲。

“老师教会我心中要有坚持的梦想和信念,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这些,是一生都有用的!”

本文转自“浙派教师”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扫描左边二维码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1-23/xw_6956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