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红
事关母语教育,每一次语文教材的修订都特别牵动人心。新学年,“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再一次引发了舆论热议。
本次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
随着中国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基因密码,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成了时代的主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业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权衡古诗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成了语文教材编撰的焦点话题。因此,通过教科书“大换血”,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比重,自然属于情理之中。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古诗文就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一如英国语文教材中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日本语文教材中的俳句,它们犹如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连接过去、通向未来。部编本教材将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是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正途。
然而,即便在新教材变动大局已定的当下,仍有人对文言文占比的大幅提高颇有微词。在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看来,古诗文的表述方式和所涉内容大多脱离现实生活,一来实用性不强,二来佶屈聱牙,将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既不利于教师向低龄段学生教学传授,也可能影响学生自如地表达主张。还有网友认为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含义,质疑要求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能否学习到古文的真正精华。
客观地说,类似的声音颇有市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陷入教学实用主义窠臼,没有看到对于国家而言,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即便站在教学角度考量,很多指责也值得商榷。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人生第一个汲取阶段,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能力较强,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有助于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古诗文感到习惯,增加孩子的识字感,培养语感和文学审美力,激发学习兴趣,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反之,错过语言习得黄金期,将来学起来就会非常吃力。
不仅如此,把古文作为家庭早教的一部分已成为一些中国家庭的选择,家庭对古文启蒙教育的重视是支持小学教材古文增加的基础。现在的孩子普遍在入学前就已经接触过古文了,很多家长会选择《论语》《三字经》和古诗作为孩子早教的一部分,一年级增加的古文对很多孩子来说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过渡。
当然,对教材“大换血”的质疑,也确实表达出当下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大难题——如何使之入脑入心。对于生长在信息时代、习惯于网络语言的当代青少年而言,之乎者也之类的词汇难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一提起传统文化多少会有种神秘幽远、难以亲近的隔膜感,要想让他们真正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所领会,还需做好“现代相遇”,“走心”为上。文言文和诗词只是形式载体,它们的内容完全可以是有趣的。
简而言之,作为现代意义的国学启蒙教育,除了对经典这一载体进行诵读之外,更要尊重和研究教育规律,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兴趣。比如,可以将经典诗词与相应的配乐结合,再加上舞蹈等艺术化的形式等,多一些这方面的考虑,自然有助于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