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搭建平台 成就梦想

网友投稿  2024-01-27 08:08:08  互联网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校门 学生组织模拟政协活动 学生到视光学企业参加科研项目 教师指导学生组装收音机

■陶继新论道名校系列之六十二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丹中”)的办学成绩广受称赞,校长潘国良说:“高考成绩是果,创新人才培养是因,有因必有果;而且,高考成绩只是时下之果,未来学生更好发展才是更大之果。”

   省丹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方略与实践,不只是一所学校的经验,还会给更多的学校以借鉴,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在取得当下理想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个美好而绚丽的前景。

    “万理澄澈”的探究式课堂

    省丹中的探究式课堂追求的是“万理澄澈”,这可以追溯到宋代大儒朱熹之言:“吾儒说万理俱实。”

    对此,副校长林兴文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我们将‘万理’概括成一个‘实’字,而‘实’字的繁体字‘實’,上面是一个形如房子的宝盖,下面是一个‘母’字,具有储备之意,再下面是一个‘贝’字,即有价值。”

    “澄澈”由水清见底、清亮明洁的本义引申为明白之义,即明白万物的道理。

    那么,“万理澄澈”之义便是探究式课堂要给学生以空间,给学生以储备,给学生以有价值的东西;同时,让他们通达明白,乃至拥有智慧。在重视教师引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步入“万理澄澈”的境界。在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挑战精神和思维飞扬的主动探究者。

    《学记》有言:“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大体意思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还不是一名好教师,一定要倾听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从而让他们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潜能,从而实现生命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近年来,省丹中大刀阔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看似无疑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改革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但不迷信教师;学习课本,但不盲从课本。这并非任意而为,更不是狂妄自大,而是经过自己广泛收集素材,拓宽思考视角,通过认真分析,得出别出心裁而又合乎情理的观点。

    一、对“兼听则明”的无疑处生疑

    语文教师黄梅针对语文课本上的一个“兼听则明”的案例,没有让学生一览而过,而是让他们先思考并讨论“‘兼听’就一定‘明’吗”的问题,从无疑处生疑。

    这一问在学生的大脑中掀起了波澜,形成两组不同的意见,激烈辩论起来。是啊,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或评判是非要“兼听”,即要听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的建议与意见。可是,虽然“兼听”,如果没有包容宽大的胸怀和明辨是非的智慧,照样不可能“明”。这便让学生深入思考,“兼听”什么,如何分辨优劣是非,怎样才能抵达“明”的境界,等等。

    不过,黄梅告诉学生,这种带有批判性思维的质疑问难,并非怀疑和否定一切,而是在相信看似没有疑问的看法时,还要思考“从来如此,便对吗”“只是如此,就够吗”等问题。黄梅不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固有观点,多方谨慎求证、理性判断,让思维向更深处求索,进而得出合乎逻辑与情理的结论,从而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心智习性”,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当仁不让于师”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教师卢杰为了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放飞他们的思维,曾在高三二轮复习阶段实施了“零备课”,对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现想现推。不过,如此而为,课堂上会时时把自己置于“险境”:某个问题在黑板上推演不下去,有时一连要换好几种方法才能推导出正确的结果来。但有时,未必能找到最优解。课下,师生共同复盘、反思、查找资料,不断探究不懈追寻解决疑难的方法。此举旨在把思考问题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数学思维的实际过程,同时告诉学生教师也会犯错误,关键是犯错以后如何积极寻找方法纠正错误。

    卢杰进一步说,爱迪生曾先后对1600多种耐热材料及6000多种植物纤维进行实验,连续失败后才发明了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所以,失败不可怕,探索更可嘉。

    卢杰和学生在课堂上遭遇“路障”的时候,大家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爱迪生,总结教训之后继续前行,直到取得成功。这个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困难和波折,也体会到了取得胜利的喜悦,并锻造出了知难而进、越战越勇的精神。

    有时卢杰在黑板上讲解某题的思路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结果学生们的一个个新奇又大胆的解题思路便“横空出世”,这既令卢杰兴奋不已,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以至有了“挑战”教师的魄力。

    有时学生还会对教师的讲法提出不同意见,卢杰则笑着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确有独特见解时,卢杰定会给予表扬。于是,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在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的时候,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效率持续攀升,成绩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有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于某个问题的见解产生分歧,争论之火也便燃烧起来。偶尔也会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卢杰反而更替学生开心,因为他打心底里为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当学生们因为某个疑难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尽管卢杰已经心中有数,却故作不知,“坐山观虎斗”,直至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出胜负,他才不慌不忙地让取胜的学生讲述其思考过程。卢杰惊喜地发现,学生用其语言讲述这些难解的问题时,多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年龄相仿、语言相近而又没有顾忌,所以讲起来更易于为同伴们接受。

    学生特别喜欢这种不按常规出牌的教学方法,可对卢杰来说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因为全班学生思维飞扬起来的时候,也会突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尽管这会让他不易应对,可他喜欢这种课堂,因为这种思维品质一旦形成,还会向学生以后的生命延伸,让他们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撰写含氯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的复习课

    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挥洒生命的“战场”,而且会在有限的时空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化学教师叶书林在2023年12月1日省丹中举行公开教学活动时,执教了高三一轮复习课,便让听课者感受到了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景观”。

    传统的一轮复习课,多是教师把相关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然后便进行相关题目的训练。可叶书林认为,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效率也相对低下。于是,他便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起了一个别致之名——探秘含氯消毒剂。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含氯消毒剂即84消毒液,学生时有接触,并不陌生,但他们对其认识并不深刻。比如84消毒液虽有使用说明书,可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对其精确描述。叶书林试图让学生不但能对84消毒液的使用过程有一个思维清晰的描述,同时还要由此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让他们形成一种质疑问难的能力。

    为此,叶书林将话题巧妙地转移到工业生产中经常用到的含氯消毒剂,尽管名称有变但实质不变。为此,叶书林要求学生写一份含氯消毒剂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说明书,要求文字自然流畅,内容简明扼要。

    如此一来,学生便从被动接受知识者,摇身一变成为主动探索问题者。

    其实,并非学生不会探索问题,抑或不愿意探索问题,而是有的时候教师在无意中“剥夺”了其探究的权利。久而久之,他们便不再探索,而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叶书林让学生撰写用于工厂的含氯消毒剂使用说明书,让他们对自主探索产生了兴趣,并从成功中生成了自信心与自豪感。

    “像叶书林这样的探究课堂在省丹中已经越来越多,并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硕果,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持续不断地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会赋能学生考取理想的大学,并会在大学期间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从而取得更大的成绩。”潘国良说。

    “通过探究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的成绩、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都在逐步提升。”林兴文说。近年来,师生共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0余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有10余人次在国家科技创新实践类竞赛中获得荣誉,近百人次在省市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表彰。

    “双高”共建的“升格”培养

    省丹中与南京大学相距不远,为他们的共建活动提供了地利之便。通过反复论证和彼此交流,省丹中与南京大学签订了“南京大学与附属丹阳中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项目”合作协议。2022年7月28日,省丹中的校门口又挂上了一块“南京大学附属丹阳中学”的牌子,由此,“双高”共建的活动便持续高效地开展起来。

    除了跟南京大学共建合作外,省丹中还先后签订了14个与高校合作的项目。近一年来,已有60多位高校教授到省丹中授课。

    比如与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院”。通过专家讲座、名师课堂、学科沙龙、课题研究等,提高全学科育人水平。

    一、教授讲座,精彩纷呈

    南京大学持续不断地选派优秀教师到省丹中为学生开设讲座,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学生开设马克思主义教育讲座,健雄书院学生事务中心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同时,匡亚明学院每周还派教练辅导竞赛活动。有些教授直接进入省丹中的课堂为学生上课,并解答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这些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都是有备而来,所以,他们的即兴回答让学生惊叹不已,从内心深处生出敬仰之情,并暗下决心好好学习,希望自己也能有教授们这样的学识。

    据教师王秀茹介绍,2023年3月29日,在“南大·丹中”推进的“双高合作”课程建设活动中,留学归国人才、南京大学鲁安东教授在成达楼报告厅开设“未来城市与设计创新”讲座,他用诙谐有趣的语言,从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工作案例谈起,再从南京长江大桥的记忆工程到“文化之都”的建设项目,从一木一石的堆砌到对科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积极探索,令学生感到高端科技与人文的碰撞让建筑更有意义。

    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而又激情满怀,且“情动而辞发”地抒写了切身感受。以下是两名学生所写文章中的节选——

    高二(18)班学生夏乐琪写道:“一幢建筑,不仅需要精密的数学运算,还需要极高的审美艺术造诣,更需要人文情怀。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才成就了一个美轮美奂、独具匠心的建筑。”

    高二(19)班学生袁婧暄写道:“如果有人问我‘建筑是什么?’我会说:‘建筑是木石筑成的生命,是艺术沉淀的结晶,是人类留存的形神兼美的痕迹。’”

    其实,学生留存下来的不只是当时的文字,还有持久回荡于其心中的激动与向往,以及由此生成的努力学习、向上攀登的信心与决心。

    二、大学研学,心向往之

    既然是“双高”共建的合作,就必然有一种双向的活动,所以,除了高校教授到省丹中讲学之外,省丹中也组织学生到高校开展研学活动。比如“南京大学附属丹阳中学研学营”活动,起始年级学生分批走进南京大学这所C7高校的时候大开眼界,并对这所名牌高校产生了无限向往,且在潜意识里生成了主动积极学习、争取步入心仪高校的希望与决心。

    学生们参观了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图书馆、校史馆等,通过一场场涉及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等各有侧重的报告,并在物理、化学、天文、科技等体验室里参与、体验并适当进行操作,感受到了世界先进科技在中国高校里的精彩,“于无声处”激发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以及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

    此外,北京研学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2023年暑假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北京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感受到了名校的文化气脉与精神气象。

    三、向上对接,升格培养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人的智力各不相同,就应当为那些智力非常好的学生提供“语上”的平台。近年来,省丹中与高校开展的“双高合作”,则让智力与学识水平很高的学生,有了“语上”的机遇。

    “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中学负责推荐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参加报名。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报导师,并提交相应材料。学校入选首批“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

    省丹中根据“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向上对接”行动,让高中学子中的佼佼者有了“升格培养”的机遇,也打通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育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

    林兴文说,有的学生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在高一下半学期便已脱颖而出。一般学生需要两个小时所做的试题,他们不到一节课不但轻松完成,而且正确无误。所以应当助力他们步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领地。“双高”共建,则为这样的学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让他们走进高校,聆听教授之言,甚至与之进行对话。有时,还会安排专门的教授,对其个别指导,让其在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时候,激活内在的巨大潜能,在获取知识尤其是创新思维品质方面,有了飞速发展。

    潘国良说,借助高校资源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不但让他们在当下取得了优异成绩,而且在他们升入高校之后,也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争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可见,“双高”共建与创新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双高”共建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100多人次在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甘肃赛区)机器人竞赛暨创客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16人次获得国家奖励,其中全国银牌5枚。在各类学科竞赛中138人次获得国家奖励,近400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

    英才学子的特殊培养

    有的学生在某个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赋,如果让其与一般学生同样上课,不但难以让其发挥特长,甚至时间一久其天赋也难免“泯然众人矣”。

    省丹中也有个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英才学子,在学校的精心栽培下快速成长,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学生吴梦迪在信息学领域脱颖而出

    学生吴梦迪入学不久便加入了学校的信奥社团。当其他学生在学习一些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她对知识已经有了独特深入的思考。她常噼里啪啦敲打着键盘遨游于她所钟情的编程天地里。

    吴梦迪的特长被信息学奥赛教练荆晓虹发现,并与她进行了交流。荆晓虹惊喜地发现,这名学生对信息学知识的热爱远超一般学生。吴梦迪那种专注学习的意志品质以及对探索未知的渴求欲望也是她不常见到的。

    不过,如果让吴梦迪像一般学生那样亦步亦趋地学习的话,那未必能够脱颖而出。玉不琢,不成器。只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能成大器。

    荆晓虹便承担起了将其“琢玉成器”的重任。在日常教学中,她给吴梦迪的学习任务总是更深入一些,挖掘其学习潜力;假期里,她常把吴梦迪带在身边,有时已到深夜,师徒二人依然沉浸于信息学研究的天地里,使其不断进步、持续发展;只要有机会,荆晓虹便带着吴梦迪到浙江、湖南等地聆听高端信息讲座,参加各类编程大赛,让她向高手学习,乃至与其对决比试高下,令其开阔眼界,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高一下学期,吴梦迪参加了江苏省信息学省队选拔赛,可是由于经验不足、发挥失常,败在强手之下;随后又参加清华大学组织的夏令营,也是成绩欠佳未能如愿。荆晓虹帮她仔细分析原因,调整焦躁情绪,树立提升实力、功到自然成的健康心态,让她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击败一个个挫折,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学习过程中,高考科目的学习和信息学的探索一直是一对令人纠结的矛盾,时间分配是个难题,如何选择更是难题。常常会在一次失败的比赛后,希望之船就会残酷地被击沉。继续走信息学之道,能否成功,前途未卜;走普通学科知识之路,便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于心不甘。这样的心态让吴梦迪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无法全身心投入训练。

    可荆晓虹坚信她在信息学方面具有不可多得的天赋,只要继续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每当遇到挫折时,她与吴梦迪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帮她重振信心;每当取得进步时,她及时给予表扬,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吴梦迪不迷失方向,不断前行。

    荆晓虹发现这棵幼苗破土而出之后,茁壮成长起来。2017年8月,吴梦迪以夏令营选手的资格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邀请赛,获得了金牌。这给吴梦迪以极大的信心,在学校组织的学科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按照她的成绩,如果按部就班地回到课堂也能升入理想高校。但为了掌握更多的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知识,更好地适应将来的深造,学好本领报效国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拼搏,坚定地走上了奥赛之路。

    在之后的辅导中,荆晓虹帮助吴梦迪制定了个人学习计划。为了让吴梦迪拥有健康的心态和更平稳的状态,荆晓虹除了精心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还督促她锻炼身体,跟她促膝谈心。在比赛前的暑假里,荆晓虹干脆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专心照顾她的起居,陪着她学习与研究。在2018年举办的第35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吴梦迪取得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和最佳女选手奖,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并被保送至清华大学。

    本科学习期间,吴梦迪在“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积极投身科研,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现在美国计算机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二、学生姜心怡在绘画天地里成就梦想

    学生姜心怡自幼喜欢绘画,很小便在绘画方面展现出天赋。她对班主任李哲民说:“我非常喜欢画画,画笔可以将我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哲民尊重姜心怡的爱好,并从各个方面为其绘画潜能的开发提供支持。

    起初,姜心怡并未参加过系统的美术专业训练,那份对绘画的热爱与向往,更多只是在心底不断徘徊。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冯祖光博士的讲座,并由此唤醒了埋在心底的绘画梦想,而随后与冯祖光博士的交流,更让她对绘画产生更多向往。

    遗憾的是,家长认为美术只能作为一个人的爱好与特长,并未给予她更多支持。

    学校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特邀冯祖光博士做客省丹中。冯祖光博士看了姜心怡的绘画,并与之进行了深入交流,认为她有着特殊的绘画天赋。同时,班主任李哲民老师又将姜心怡的家长请到学校,冯祖光博士对他们谈了姜心怡的绘画天赋,以及如此行走下去的美好前景。于是,家长的疑虑方才烟消云散。

    为了让姜心怡更好地发展,美术学科教师朱新钧还专门为她定制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不仅指导其如何提高绘画技巧,还引导她在绘画中更好地表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教师们特别鼓励姜心怡自己去探索,大胆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从而让她的绘画拥有别具一格之妙。 

    在艺考结束、备战高考之时,各科任课教师分别为她“量身定做”了个性化的复习方案,让她的学习驶入了一个高效的天地。同时,教师们也特别关注她的心理健康,从而让她始终拥有一个稳定甚至愉悦的心态。

    在2020年高考中,她取得佳绩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梦想成真的姜心怡并没有因为考入理想大学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兴奋不已地驰骋于绘画天地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据教学工作处主任陈昌华和年级部主任刘少卿说,在省丹中学生方燠、周一念、尹凌峰、孙恩泽、杨浩宇、李志丹等也像吴梦迪、姜心怡一样,在某些方面具有天赋。学校同样构建平台给予特殊支持,让他们的天赋与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心想事成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创新人才培养只是省丹中一道亮丽风景,省丹中还在文化建设、课程构建、课堂改革等诸多方面有着别样的风采,争取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陶继新)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1-28/xw_6986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