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为笔 绘制“双高”建设新画卷·浙江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我国求学,来华留学已进入了“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劳动教育是全人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将劳动教育融入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留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仅有利于促进留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也有利于推广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浙江省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单位,遵循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通识性和专业性相融合的原则,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开展产教融合背景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劳动教育实践,智慧课堂、校内基地、校外企业“三个课堂”深度融合推进劳动教育落实落地,帮助留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加深中国情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立项浙江省商业教育研究会2022年度课题“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践行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2ZSJY21)。
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完善中国国情课程体系
第一课堂是学校进行课程教学的主阵地。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因校制宜做好符合留学生学情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完善立体式中国国情课程体系。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以劳动品德、劳动权益、劳动文化等为主要内容,融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结合地域特征和学校的商科特色,将浙商文化、浙商精神及“诚、毅、勤、朴”的校训文化等融入课内劳动认知。此外,各专业教师充分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各门学科知识中的劳动素材,在专业课程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科专业知识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来华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案例学习、话题讨论等课堂活动了解与劳动相关的传统习俗等,深入认识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内涵结构和价值理念。
拓宽校内劳动教育场域
丰富校外劳动教育平台
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学校根据来华留学生特点及其所选修的专业,开设了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校园劳动锻炼、校外劳动体验、社会劳动实践等不同模块创新劳动教育渠道,对留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助力其技术技能的习得。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校内基地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具有理实一体、实践性强的特点,与劳动教育的契合度高,能够满足学生校内劳动实践需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国际交流学院与校内各专业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共建来华留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扩大劳动教育的场域。例如,通过与图书馆的“馆院共建”活动,分批次选派优秀留学生进行图书入库、图书分类等劳动体验,既展示了勤快、好学、实干的留学生风采,也培养了留学生辛勤劳动、尊重教师等品德。通过开展案例式“星级寝室”评比塑造劳动楷模形象,用榜样力量引导留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以实干实现自身价值;通过讲中国故事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将“诚实劳动”提升到劳动者义务与使命的高度,提高留学生的劳动素质。
劳动教育的第三课堂指校外的社会实践场所。企业能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真实场景,对劳动教育的落实落地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与浙商集团合作成立“感知浙江”留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安吉职教中心共建“‘两山’文化体验基地”,搭建了“校企共育”的来华留学生劳动教育平台,提升留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留学生在“‘两山’文化体验基地”体验采茶、炒茶,既学习了中国传统的采茶技艺和制茶工艺,也具象地感知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以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等作为实践基地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体验式活动,丰富劳动教育实践途径。如安排留学生参加“五一”劳动节公益快闪活动,在现代互联网小镇参与垃圾分类,在良渚文化村参加植绿护绿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留学生知行合一的劳动观念。
通过与企业合作、与社会组织联动共建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定期组织留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高新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开展多领域的社会调查,参加多元化的志愿活动、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增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直观了解,提升其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能力。留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也在推进国际交流、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留下了“留学商院”的金名片。
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拓展劳动教育广度
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与学生学情的契合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新时代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也催生了劳动的新样态。在留学生群体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要结合留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点,也要与新技术、新产业及职业的新生态相呼应,数字赋能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拓展劳动教育广度。学校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劳动教育学习资源数据平台,创建沉浸式劳动教育情境,构建立体逼真、丰富适切的劳动实践云空间。数字技术带入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留学生在校内通过不同终端感受中国各地的产业特点、种植技术、劳动场景等,也能使其在强感知中实现身体感官的“在场”,提高劳动的代入感和具身性,进而调动留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积极性。线上劳动教育空间也方便了不同学情的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虚拟情境下的劳动实践场景与劳动教育模块,开展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劳动、创新创造劳动等。
营造劳动教育校园文化
夯实劳动教育传播路径
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增强留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与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立体化宣传劳动教育,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劳动精神。一方面,学校结合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针对留学生群体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另一方面,举办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能大师等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用中国优秀人物的劳动品格激励留学生。此外,学校还通过学术讲座、精神宣讲、主题班会等活动,传递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留学生对劳动的认同。
(邱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