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靳志文被遴选为学校首批“萃英学者”。根据专家建议,他最终选定基于金属卤化物的射线探测及成像技术为研究方向。“这是我结合前期工作、地方和学校特色、国家需求,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慎重选择。”靳志文说。
2023年12月,靳志文引领的新型半导体辐射探测技术研究团队在金属卤化物X射线探测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对新型金属卤化物基元模型、构效关系及大面积制备等关键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兰州大学通过实施“萃英学者”发展计划,荟萃四方英才、集聚学科队伍,聚焦“卡脖子”问题开展集成攻关。“学校努力打造‘人才集聚、环境优渥、活力迸发、成果突出’的人才发展新高地,打造多元引才体系,积极谋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延揽‘高精尖缺’优秀人才。”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说。
破“五唯”,推行代表作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制度
2020年,武海军首次揭示了植物干细胞免疫病毒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其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十大重要进展。
彼时的武海军是其他高校的一名副研究员。同年6月,武海军以“萃英学者”四级岗的身份加盟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不唯海内外、不唯职称、不唯资历,兰州大学在遴选“萃英学者”时取消学历、论文成果、获奖情况等刚性前置条件,推行代表作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制度,受到高层次人才青睐。
“我们重点评价候选人在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学术活跃度和行业影响力等,突出人才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兰州大学党委人才办主任李鹏飞介绍,学校实行严格的聘期和中期考核制度,聘期考核合格者可以申报高一级“萃英学者”,考核不合格者则退出计划。
2020年以来,兰州大学高层次人才集聚、人才引进的“磁场效应”显现,共引进高层次人才455人,“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得以扭转,“人才西北汇”的良好态势逐渐形成。目前,“萃英学者”发展计划已成为学校人才体系发展建设的主抓手,形成了以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英才为主的人才梯队。
搭建科研平台,解决青年人才后顾之忧
人才优先,是兰州大学科研资源配置的重要导向。学校在“硬待遇”和“软保障”上齐头并进,在科研经费、办公实验空间、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优先保障,为人才提供精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保障。
“学校给了我科研启动费,学院提供了实验室和设备。当时正值学院筹备学科团队,我就以学科团队负责人的身份组建了‘植物干细胞与环境适应’学科团队,包括三名副教授、一名青年研究员和一名博士后。”武海军在聘期内获得国家人才称号,2023年获聘“萃英学者”三级岗。
如今,兰州大学按照“一人一策”原则,配齐配强“萃英学者”科研工作平台,成立了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国家核产业研究院等实体性科研机构和学科交叉平台。
“萃英学者”三级岗、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张强强介绍,启动经费方面的支持是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萃英学者”发展计划的重要考量,“为青年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
据统计,目前,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在“萃英学者”中占比54%,不少人已在兰州安家落户。“科研经费使用比较灵活,使用范围扩大,可以支付学生的助研津贴、劳务费,这对刚起步的年轻教师非常有帮助。”“萃英学者”三级岗、生态学院教授宋超坦言。
强化示范引领,打造建设科技强国生力军
2023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黎丽再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授赵维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滚动资助,教授王冀青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项目……学院9位“萃英学者”科研经费占全学院2023年总经费的38.06%。
2019年至今,兰州大学共遴选4个层次的234名领军人才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学者纳入“萃英学者”体系,占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的9.7%。
2020—2023年,“萃英学者”获批重大重点项目122项,占全校同口径项目获批数量的67%;获批经费200万元以上的其他项目48项,占全校同口径项目获批数量的34%;获批科研经费占全校总量的43%。
事实上,“萃英学者”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止于此。“我们工学院首批入选‘萃英学者’的几位教师中,周又和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位教授入选国家杰青,这都是‘萃英学者’发展计划产生的作用。”张强强说。
截至目前,兰州大学“萃英学者”有18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其中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入选教学名师、杰青等国家级人才……如今,“萃英学者”领衔承担重大研究项目,鼓励学科交叉与合作,吸引着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加入。科研人才队伍逐步形成“系统扩增效应”,在自身学术发展实现突破的同时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骨干。
“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强化大学精神文化浸润,优化人才人文关怀机制,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氛围,让人才政治上受尊重、生活上有保障、情感上有归属,共同努力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