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聚焦素养立意,创新学校课程实践

网友投稿  2022-05-06 00:00:00  互联网

    █专家解读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多年过去了,课程改革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

    细化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

    新版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课程育人不是一句空话。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新组合学校的人力、资源、时空、内容等要素,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管理等方面建立系统性、结构性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教与学方式,合理统筹课内外学习,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供给,建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育人体系。我们常说,一所好学校就是一个充满成长机会的博物馆。

    义务教育阶段有9522个学时,每个学时都连接着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构成学生人生底色的重要时光。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相同的学习内容也会引起学生不一样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就是将知识、能力、体验、思维、情感、思想方法等有机融合在一起,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厚重且有力量;促进由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看似“顺畅”的课堂学习转向开放的、有挑战性的、真实建构的学习过程。

    做好学段衔接,为培养完整的人创造更加通畅的成长环境

    新版课程方案立足学段一体化设计,删除了一些学科间简单重复和交叉的内容。特别对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要做好相应的调整,为教师提供专业引导。

    比如,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都提出,在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上要加大活动和体验性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克服那种以“讲授、提要求”为主的单一方式或路径,创造更加贴合初入学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教学活动。那些对一年级新生看似“好用”的“立竿见影”的纪律要求,也要转向唤醒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好奇心的新型教与学关系。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习惯,逐渐建立起稳定的自主行为。那种刚入学就比谁认的字多、谁算得快的惯性节奏要慢下来,要将教学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学生是如何思考、怎样才能学会的角度上。

    同样,在“小初衔接”上,各个学段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也更加清晰。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消除或缓解部分学校抢跑、超前教学、过度训练等违反人才成长规律的现象发生,学校要抓住这次契机,主动营造积极良好的育人生态。

    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度

    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是这次课程方案修订重点之一。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几门学科简单相加或轮番上场,也不是各自学科独立的信息和知识碎片,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或任务的过程中所需的综合知识,包括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设计基于真实问题或任务的驱动性问题,并分解成有结构的问题链,引发学生一系列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意愿,是衡量课程方案有效落地的一个重要支点。

    组织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任务。这涉及教师教学方式,更涉及学校治理方式。应对这样的挑战,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研发机制,引导教师突破学科边界,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联合教研,在“共同备课、协商上课”的共建中,开发“主题鲜明、问题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提高不同学科共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贡献的有效着力点。

    (作者系国家督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原校长)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05-07/xw_703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