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网友投稿  2024-02-29 08:08:08  互联网

视觉中国 供图

    ■理论特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了我们党以“硬道理”的清醒认知自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历史担当,为不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今年年初,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以“硬道理”的清醒认知自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历史担当,为不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围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概念。理论概念的时代生成具有社会存在基础。“硬道理”是根本原则、内在本质在话语体系层面的形象化表达,旨在强调规律性论断须臾不能背离的始终如一的根本地位,表达的是坚决贯彻落实规律性论断的战略定力和强大意志。

    第一,基于目标导向把握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强调,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摆脱根据速度、规模和数量来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范畴,必然对质量、结构、全要素生产率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追求,深刻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科学把握经济发展中“质”与“量”辩证统一关系的道理学理哲理。

    第二,基于方法原则把握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内在统一。发展理念与方法原则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了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因此,为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必须始终把新发展理念视为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党全国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不断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三,基于评价指标把握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目标,一种发展过程,更是一种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现实评价。要始终坚持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核心要素的价值评判体系和考核评估机制,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引导全社会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换言之,从发展成效检验标准看,是否坚持高质量发展,应当成为我们思考一切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的重大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阶梯式递进的动态过程。依循发展演进的历史逻辑,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硬道理”到“新时代的硬道理”,既与时俱进又守正创新,标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位,体现了我们党发展思路的新调整、发展境界的新追求。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要求。我们党基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明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充分更平衡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成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与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不仅拓展了我们对高质量发展与美好生活关系的认识视野和理解深度,而且为我们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客观依据。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现实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呼唤高质量发展。相较于片面追求高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应对和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必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全球性挑战频发,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的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的本质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表现为在国与国的动态博弈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创新活力和配置效能。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只有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确保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战略主动,在国际力量的深刻对比中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

    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

    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实践,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措并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毫不动摇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实现科技创新新突破没有捷径,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要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创新、敢作为,不断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围绕实体经济重点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创新与改革双轮驱动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质升级。

    毫不动摇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因此要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支撑,助力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必须把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各类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和利益合理分配;以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动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毫不动摇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内蕴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质。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协同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新路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毫不动摇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水平。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要通过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打通束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国际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积极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不断以高水平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成就造福中国也惠及世界。

    毫不动摇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高质量发展是共享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依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在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扎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保障、托育、生态保护等基础性问题,着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真正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互促进。

    (李梦云系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其安系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3-07/xw_7045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