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兰州文理学院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因其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古代文学与现代思政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知识、感悟经典、汲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塑造正确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
优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
在中国古代文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增加与思政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入与当代社会和现实问题相关的文学作品,为古代文学教学注入新活力。教师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介绍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自豪感,培养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描写和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亲情观、友情观和爱情观,培养情感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介绍文学作品中的劳动场景和劳动人民的形象,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劳动观念和勤劳精神。学生通过阅读古代经典名著,在全面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同时,深刻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体会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采用多元化课程思政建设手段
为推动思政元素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教师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首先是课堂探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就作品中的思政内容展开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其次是阅读指导。针对作品中的有关思政内容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再次是作文写作。教师设置一些与思政相关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作品中思想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最后是实践活动。教师结合实际情境,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思政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古代文学思政元素的现实意义,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
汲取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追求更高目标,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借鉴这些学校的成功做法,通过线上讲座的形式,利用腾讯会议或微信扫码的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在假期派遣骨干教师前往上海大学、复旦大学进行实地培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教师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方式,而且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系统地学习了中华文学知识。这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净化了他们的灵魂。
推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相互切磋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言诠释了君子在反复磨砺中,学问与品德皆可臻至更高的境界。同样地,教师在课程中的相互切磋,亦能使课程内容更为精进。在讲述中国古代文学时,除了专业课教师的全面剖析,也邀请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当思政课教师为屈原、杜甫、陆游的爱国之心赋予现代意义,这样的课程将使学生们得到更为深刻的体会。无论是两位教师穿插上课的方式,抑或如同名家交谈的合作模式,皆可让学生在领悟文学作品之古韵的同时,深刻感受文学家的拳拳爱国之心。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更能切实体会“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真谛,共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过学校、学院及教师的齐心协力,借鉴经验丰富的大学教育模式,以及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能够发掘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潜藏的思政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承载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宛如一缕暖阳洒落在学生心田。它不仅教授专业知识,更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助力他们磨炼品格,实现精神的升华。
(葸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