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共建体育游戏课程 撬动幼小科学衔接

网友投稿  2024-03-14 08:08:08  互联网

体育游戏课程让入学适应期的孩子们快速适应新环境 园长董艳、校长高松青率队进行联合教研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探索

    伴随着音乐的转换,幼儿爆发出阵阵欢呼,有的在架空的竹梯上健步如飞,有的在悬吊的绳索上步步登高……每到上午10时,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官窑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官窑中心幼儿园”)的幼儿鱼贯而出,奔跑在园区里,自由自在地进行体育探索游戏。

    而此时相隔不到两公里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官窑中心小学”),同样也有一群生龙活虎的身影在校园的各个区域间来回奔跑,竹梯架得更高了,绳索挂得更复杂了,学生的动作也更熟练了。

    这正是园校双方携手共建的“3—7岁儿童体育游戏课程”的活动现场。在幼小科学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官窑中心幼儿园与官窑中心小学通过一体化构建“3—7岁儿童体育游戏课程”,形成了共同的教育认知,构建出交互性主体关系,真正实现了双向衔接、深度衔接和有效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一场调研带来的幼小衔接教育思考

    课程的起源,要追溯至一次幼小衔接抽样问卷调查活动。“我们调研了80名从官窑中心幼儿园毕业的新生,他们对小学体育活动的‘器械丰富’‘自主活动’‘喜爱程度’等指标的满意度不高。这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入学情绪和入学期待。”官窑中心小学校长高松青说,“由于小学体育教学容易忽视儿童的游戏需求,注重‘学练赛’,导致儿童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

    基于调研结果,高松青与官窑中心幼儿园园长董艳展开多次对话,最终达成共识。双方以“一体化构建‘3—7岁儿童体育游戏课程’”为幼小科学衔接的主要研究方向,努力让幼儿园全学段健康领域活动和小学一年级体育与健康学科活动贯通一体,真正解决幼小衔接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

    在高松青和董艳的引领下,小学和幼儿园的教研人员携手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课程总目标。双方致力于将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和小学一年级体育与健康学科活动进行融合,以此培养儿童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体育核心素养,为儿童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奠定良好的身体与动作技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基础。

    随后,园校双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总目标做了进一步分解。“我们在入学准备阶段,关注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前期经验准备,在入学适应阶段则重视对儿童动作发展前期经验的呼应和联结,以此形成三大核心、十大维度、85个要点的进阶发展目标体系。”董艳说,园校双方由此构建了四年一贯、进阶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这奠定了3—7岁儿童体育教育一体化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开启了幼小两个学段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和深度衔接。

    硬件是儿童体育教育一体化实践的基础。园校双方以空间重构、器械投放作为关键内容,生成富有“游戏趣味”的体育空间。官窑中心小学主动向官窑中心幼儿园靠拢,组织体育教师以实地勘察、跟岗学习等形式多次走进幼儿园,进行体育游戏环境创建的观摩学习。

    在充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官窑中心小学进行了大胆改革,重构体育课程实施环境。学校以满足单一主题运动游戏、复合主题循环游戏、混班自主交往游戏需求为核心,确定了环境设计方案,从空间规划、地面选材、器械投放等方面与幼儿园相互呼应,创设“陌生环境”中的“熟悉元素”,减少儿童在入学初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情绪。“我们借鉴了幼儿园混龄混区自主游戏模式对体育大课间进行变革。”高松青介绍说,学校将传统的“课间操+班级短时活动”转变为混班开放、自由流动的“自主大循环体育游戏活动”,让体育大课间不仅从环境创建上形成了学段相互呼应关系,从器械使用上达成了功能协同目标,还从形式上完成了经验联结。

    此外,园校双方还以“共生原则”为中心,以“共筹经费”为保障,组织教科研人员开展自制体育器械的研发工作,用以支持幼小两个学段的体育核心素养达成真正的进阶发展。

    “百变活力板”就是幼小共研器械的代表作品。该板基于幼儿园领域整合和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育需求,将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和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我们将其投放于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能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自主操作中得到走、跑、跳等粗大动作的发展和手部精细化动作的发展;运用至小学一年级体育大课间和体育课上,能唤醒儿童前期运动经验,助力儿童获得更高层次运动能力的发展。”董艳表示,“百变活力板”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部门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区域互研培育具有“游戏精神”的体育师资

    “我开始反思自己,要基于孩子们的现有水平去重新调整体育课的目标和内容。”在多次“小入幼”跟岗学习中,官窑中心小学体育教师胡昊的教育认知得到重塑,“幼儿园体育游戏的设计非常专业,悬空行走、高空跳跃、空中攀绳这些项目兼具运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干扰平衡、视觉追踪等游戏又给了孩子们自然合作的机会,他们的运动水平和交往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提高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科学实施幼小衔接的专业能力,是幼小高质量衔接的重要保障。官窑中心幼儿园和官窑中心小学通过行政联席会议,确定了三条“共建师资”的路径。

    第一是“小入幼”跟岗学习。由小学教研负责人带领小学体育教师深入幼儿园,对户外体育大循环游戏进行近距离观察。小学从“儿童与环境”“儿童与活动”等多个角度形成对“游戏”的整体认知,同时结合运动生理学理论,帮助幼儿园对体育大循环游戏进行调整,构建幼儿园运动经验与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目标之间的逻辑关联。

    第二是“幼入小”同课异构。由幼儿园教研负责人组织体育教师、班级保教人员、保健医生进入小学,对体育大课间和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浸入式观摩,了解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前期经验需求。

    第三是“面对面教研”活动。双方对课程构建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进行研讨。小学体育教师基于体育核心素养达成及运动生理学要求,对两个学段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目标、内容安排、运动强度等进行专业审定。而幼儿园教师则从游戏空间创建、游戏策略使用、游戏实施保障等方面出发,对两个学段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

    园校双方体育教师的密切交流和积极互动,激发了教师发展内驱力。教师们结成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共同体,以动静结合、功能复合为关键内容,设计出三类蕴有“游戏体验”的课程实施活动,分别是规范儿童运动行为的“教师主导游戏”、帮助儿童完成运动经验迁移的“高结构体验游戏”以及引导儿童综合运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低结构自主游戏”。这较好地将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和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活动贯穿连通,形成了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纵深意义增值的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亲密无间的联合教研很快就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园校双方不仅携手共建了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重点项目“基于幼小衔接的3—7岁儿童户外体育游戏课程开发研究”,还双双获评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项目”试点园校。同时,课程的主要研发人员专业发展得到快速提升,在短短3年间全部成长为省、市、区各级各类名师。

    主题互访活动培育“校园家社”协同教育生态

    “原来孩子在小区里的花坛围边上走走就可以锻炼到平衡能力,下次不阻止他了,做好安全保护工作就行!”一名家长在翻阅了《亲子运动打卡指南》后,在家长群发言。

    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小衔接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小学、社区四方加强合作,在教育行动上形成合力。为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小衔接,有效降低入学焦虑,园校双方以双主体模式,构建了系列主题互访活动,共同连接所属学段和非所属学段的家庭与社区。

    “大循环体育游戏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孩子们随着音乐的变化主动切换活动项目,一切都那么自然,爬、拉、吊、跳、推、扶……原来我的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么多的本领!”一名参与“小手拉着大手跑”活动的家长说。

    “蹦蹦跳跳的童年”是主题互访活动中的典型代表。它包含系列主题活动:“我和家长有个约会”,让家长近距离与园长、校长进行面对面访谈;“小手拉着大手跑”,让家长亲身参与课程现场活动;“我身边的运动打卡地”,则是基于园校双方对社区运动场所的调研而共同编撰的《亲子运动打卡指南》引导家长与孩子在周末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

    高频率、多元化的教育互访活动,为校、园、家的深入沟通提供了机会,既能让入学准备期的儿童在多元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对小学的熟悉感和信任感,又能让入学准备期的家长了解小学对家校共育的定位和预期目标,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入学焦虑,有利于“校园家社”四位一体的协同教育生态形成。

    同时,官窑中心幼儿园和官窑中心小学还依据双向衔接、多元管理的原则,构建了层次分明的“联合视导”评价体系,让专业人员和家长成为评价主体,为“3—7岁儿童体育游戏课程”的一体化构建与实施保驾护航。

    园校双方以“学前教育专家+小学体育学科专家”为一级视导,通过阶段性入园(校)指导,对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等提出专业意见,形成过程性评价;以“行政主管部门+联合教研行政小组+社区家委”为二级视导,对课程建设进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观察与分析,形成诊断性评价;以“联合教研实践小组+卫生保健人员”为三级视导,通过对项目实施的具体细节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形成总结性评价。

    (朱洪芬 李倩雯 张婉华 何业冰 朱淑红)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3-17/xw_7086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