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扎根东北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调布局,创特色,强质量
融入东北振兴,服务辽宁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调布局,助力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围绕辽宁“服务业创新发展”战略,学校按照“对接产业,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的发展思路,依托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建设专业链,助力辽宁重点发展产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检验检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打造了物流管理、智慧财经、数字信息、艺术设计、科技服务等特色专业群。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根据《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优化专业结构。停招药品生产技术、食品生产技术等与学校办学定位不一致的5个专业,开设产业急需的新专业10个,其中,供应链运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为全国首开。对接“数字辽宁”建设,进行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构建“数字化+”和“+数字化”课程体系,依托数字化教学空间,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完善数字化教学环境,整体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学校办学方向明确,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32%,为辽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嫁接、培育一批骨干和知名服务业品牌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创特色,担当物流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为满足现代物流服务业对产业中高端人才的需求,物流管理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创新“双元双渠三场五段”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推动校企“双元”育人,构建基于岗位群的模块化“五段”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创设校企网“三场联动”学习情境,教练学习与自主学习“双渠融通”。创新“三层四类五平台”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团队。构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三段培育路径,设计“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四类培养内容,实施“培训进修、省培国培、企业实践、学历提升、国外进修”五种学习路径。创新“园区—企业—项目—产业”四级贯通、协同联动的服务体系,以职教集团进园区为基础,以服务园区企业发展升级为重点,以推进企业项目落地为支撑,持续向产业发展赋能,提升专业群服务社会能力。
强质量,推进可持续内涵式发展。依托校企合作,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能力比赛等,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打造高质量教学成果。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建设项目成效评价工作,建立“监测预警—反馈评价—创新诊改”的循环发展机制,形成质量改进螺旋,确保专业群建设质量。建设教学运行大数据监控平台,对教学过程实时监控,形成量化精准、常态持续、全面覆盖、实时动态的课堂教学综合质量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的三维评价体系,检验人才培养效果,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搭平台,建队伍,定方向
科教融汇助推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发展
搭平台,助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学校新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辽宁省“管理创新与产业现代化研究学术活动基地”,沈阳市“沈北新区产学研合作基地”“学院知识产权工作站”“中小企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作室”,校级“绿色包装物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供应链研究中心、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政策法规调研。同时,学校还举办年度“辽宁经济管理论坛”,交流推广辽沈地区的管理创新成果。
此外,学校借助高水平信息化的智慧校园平台,持续发布管理创新、政策调研、中小微企业用工和职业院校就业等应用数据分析成果。面向辽沈地区中小微企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管理创新咨询服务累计358次,到款超千万元,年均增长超70%。融合企业家资源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邀请辽沈优秀企业家现身说法,辅导孵化创业创新项目。成为辽沈地区中小微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联盟的骨干成员单位。
建队伍,优化科教融汇育人新体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人才,围绕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需要,院士领衔高技术人才团队形成创新合力,组建以5个省级科技特派团为龙头的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17个,以“趴在地上找项目”为出发点,参与企业研发和改造,实施“教师带任务下企业”“带项目回学校”的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机制,聚焦企业实际问题,鼓励教师开展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路。完善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和人才评价体系,出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教科研项目成果配套资助与奖励办法》等多项制度,建设期拨付200余万元用于资助与奖励,引导教师把科研精力投入到为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转化上来,为科研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
定方向,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等研究方向,与53家龙头企业合作,推动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重点服务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建设,加强与地方服务机构和有关商协会的紧密合作,以区域产业需求作为切入点,面向传统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及数字经济与未来产业,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成立恽绵、丁俊发等大师工作室35个,聚焦中小微企业改革和发展重点难点,推进“数字辽宁,辽品出辽”工作。
聚特色,创品牌,重转化
汇智赋能强力建设北方培训名校
聚特色,培训赋能贡献辽经力量。研究培训教学创新,捍卫干部培训传统优势。5年来持续做好华晨集团、辽宁铁塔集团、省环保集团、沈飞等省属企事业单位干部培训。完成项目158个,培训20055人次,118295人天,干部培训保持在区域前列。拓展县域经济培训,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先后选派26名驻村干部,开展教育扶贫助农活动,锻造乡村振兴区域样板。学院与喀左和盖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县域经济大讲堂3期,干部培训2期,培训科级以上干部700人次。汇智赋能,燃梦兴辽,干部培训砥砺奋进为学校赋能辽宁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创品牌,文化润疆奉献辽经智慧。服务国家援疆战略,承接辽宁省对口支援专项培训。遵循“文化润疆,东西协同”方针,秉持“服务西部,输出辽宁”理念,以服务求品质,以关怀求共鸣,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和辽宁发展故事。五年高质量完成对辽宁对口支援培训项目105个,培训新疆塔城、西藏那曲、重庆奉节学员共计10644人次、45520人天。对口支援培训工作荣获2021年辽宁省教育部门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为对口支援培训贡献了辽经智慧和辽宁样板。
重转化,技能兴辽呈献辽经方案。育训并举,重视“双高”建设成果转化。五年完成省内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14个,培训826人次,6047人天。推广国家教育部门“1+X”证书试点,实现专业全覆盖。完成人社部门社会评价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申报,获批22个职业、28个工种的技能等级认定资质,开展电子商务等近5000人次的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设辽宁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形成完备的职业培训供给体系,职业技能培训能力跃升。学校培训实现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发展优势向发展盛势裂变,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培训和社会服务能力跨越式提升。
借外力,输标准,建基地
全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借外力,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学校与世界教育组织联合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5个国际联盟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学术交流、联合承办国际交流论坛、共同研究职业教育国际标准等方式促进与联盟的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学校积极承办并参加“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以国际竞赛为合作契机,与南非金砖技能培训机构签订友好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金砖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牵头成立东北亚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汇聚多方优势资源,为师生引入线上国际化培训资源,畅通赴美国、新加坡等国交流学习途径,拓宽师生国际化视野。邀请日本、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代表来校交流访问,推动友好合作,为学校扩大国际影响力、输出职业标准、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蓄力。
输标准,推动职业教育行稳致远。学校在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基础上,充分利用特色专业的校企合作优势,深入研究我国智能物流、酿酒工艺、跨境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特点,再结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制度、需求,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团队共同开发符合当地国情的职业标准。学校在“双高”建设期间累计输出以校、行、企共建技术标准为引领,融合坦桑尼亚、冈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支柱产业特点的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5套,推动中国职教方案全方位“走出去”。
建基地,打造职教对外开放高地。学校通过搭建海外培训及生源基地,加快构建职教对外开放新高地。一方面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共建“中俄国际丝路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机械制造学院、马来西亚沙巴艺术学院、南部非洲中国企业家协会、南非金砖技能培养机构合作,建立四个“中文+技能”培训基地,整合学校文化资源、行企资源、专业资源等,打造国际化的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学分互认体系“三大亮点工程”,为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形成“资源、标准、文化”互联互通、成果共享的“一带一路”标准化合作新局面。另一方面,与南非硕丰集团、乌干达辽沈工业园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与非洲华文教育基金会中文学校、鲁扬子理工学院签订了生源基地协议,多方集聚优势在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为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海外建设“墨子工坊”蓄力,实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
面向未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发挥特色优势,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提供“辽经样板”,在答好“东北振兴、教育有为”的时代命题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