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思想文化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高校思政课兼具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不仅是政治课,更是文化课。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文化味儿,成为新时代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关键所在。
建构多元丰富的文化内容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赓续是新时代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基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根本方向。高校思政课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思政课的内容是对文化的选择和传播。多元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关键要素,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在批判中超越、在改造中进步、在传承中创新,形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中西文化相互贯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促进的思政课文化引领趋向。
要增强文化元素与思政课案例素材的融合性和契合度,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之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化故事和社会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探寻民俗风情、关注当代文化现象,创造性转化为具有文化意蕴的思政课素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思政课在文化的浸润下不断散发出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要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思政课文化载体,将抽象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文化实践有机融合。让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走向台前、走进现实,让历史资料生动再现历史景象、诠释发展规律,让艺术作品直观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使学生在实践与互动中感知文化力量、在具身体验中践行文化使命,助推思政课守正创新,实现多元文化共建、共通、共享。
彰显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素养
师者,人之模范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思想要有境界,语言也要有魅力,从教师的话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传承社会文化、推动社会文明、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践行者,引领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思想文化的接续传承和弘扬传播,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切身践行和德行熏陶。思政课教师要厚植马克思主义情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形成文化潜意识,生成文化推动力。思政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精神气度时刻感染着学生,要同时发挥“人师”的价值引领和“经师”的知识传授作用,不断创造师生间超越知识互动的心理和情感交流,实现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内化。要以广博文化知识促精神引领,激发亲和力和获得感。厚植传道情怀、家国情怀、仁爱情怀,合力探寻文化的根和脉,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观念、加强文化认同,深刻感知文化意蕴,自觉融入意识深层,实现人格的升华和精神境界的跃迁,产生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文化陶冶景象。
创造人文话语的创新表达
话语是文化传播和知识传递的重要媒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应寻找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契合点,使价值立场转化为具象表达,形成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的育人图景。
打破说教式话语,改变以往重“成才”轻“成长”、重“灌输”轻“引导”的育人方式,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智慧启迪”。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实践教学,将文化教育元素融于课堂互动,为学生创设文化研究、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机会,以专题讲授、模块化学习、单元教学等主题鲜明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有效渗透文化意识,促进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育人的鲜活力、感召力、渗透力,让教学与生活相融、学习与认知交汇,形成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育人环路。
增强叙事性和情节性语义表达,使思政课的文化立意形象化、生动化。在思政课中引入生动具体的文化场景,激发情感共鸣;将思政课寓于文化情境,增强情感体验,实现价值引领。既要有文化理论上的叙事性创新,也要包含大众文化的创造性表达,将思政理论融于文化背景,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把包罗万象的文化形态讲深讲透,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以文化人的实效。
营造浓厚的文化交流氛围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味,要从人、教育与社会的多维互动出发,塑造高校思政课的多元文化生态,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统一,建构多方积极参与思政课文化交互的育人氛围。
拓宽思政课信息传播和获取渠道,打造校园、社会、家庭文化共融的育人环境。立足不同育人视角,通过构筑以思政理论为核心,思想道德、历史文化、法律法规纵向贯通的文化体系,搭建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社会活动、劳动活动横向辐射的多元文化场域,将以学科为媒介的思政小课堂延展至以社交为媒介的社会大课堂,促进“课堂—生活—社会”多领域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理解度、认同度和共鸣度。要创造思辨式文化交流空间,引导学生以客观眼光审视事物,用批判性眼光看待世界,在思考中感知文化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文化交互中探寻现代意义,激发感性和理性认知,让学生学有所思、践有所悟,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机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