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指出了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明确要求“更新完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一体推进法学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适应‘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新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
兰州大学法学院贯彻落实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直面“数字法治”时代新课题,深化新法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法学实践教学,从模拟法庭课程与法律职业技能的内在联系入手,优化实践教学目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实战式”模拟法庭教学改革,显著提高了法学实践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强化法律职业能力培养
立足新时代对法治人才的新需求,参酌法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兰州大学法学院激发集体智慧、深化理论研究,构建了“法律职业能力体系”,归纳为职业准入、职业胜任、职业发展三大能力,贯彻到法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将培养法律职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将法律职业能力提升作为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标尺。实施“实战式”模拟法庭教学改革,坚持“任务主线、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案例选定、文书制作、庭前准备、开庭审理等所有环节全部由学生完成,使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切身体会“您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法律现象、解决法律纠纷的能力。
教学模式
从“实验”走向“实战”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法治建设,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以往的模拟法庭,立足既判案例、教辅案例等现成材料,限于庭审,结论已知,依靠“剧本”推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发挥空间有限,不利于培养和检验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兰州大学法学院实施“实战式”模拟法庭教学改革,关注智慧法治建设新进展,将法治实践融入模拟法庭教学过程,破除了将模拟法庭与理工科“实验”同等对待的错误观念,改变了淡化“实践性”、重视“表演性”的惯例,强化了模拟审判的对抗性,实现了从“实验”到“实战”的模式转变。一是精选模拟案例,准备“实战”条件。摒弃既判案例和教辅案例,依托社会热点事件改编案例,既生动有趣,也给诉辩双方留下了充分的攻防空间。二是全程模拟,强化“实战”对抗。开展从侦查到审判的办案全流程模拟,学生分组制作全部诉讼流程所涉的卷宗和文书,分组体验案件所涉的全部诉讼角色,多举措训练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全方位培养法律职业能力。
教学团队
整合校内外资源联合指导
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吸纳实务专家参与教学,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兰州大学法学院在实施“实战式”模拟法庭教学改革过程中,聚焦案例争议焦点,选择有相关研究的专任教师和有处理类案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组成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学术和实务指导,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组训练、模拟审判、庭后总结,分别采取适当的指导模式。分组训练,根据修读人数分案分组(如侦查、辩护、公诉、审判、文宣等),指导学生选定案例、制备材料、准备庭审。模拟审判,指导学生完成举证质证提纲,准备庭审预案,对共性问题集中讲授、下发指导资料,指导过程做到对抗组间保密。庭后总结采用两种模式,一是教学团队观摩庭审、现场点评,二是教学团队与学生一起阅看庭审录像、复盘庭审、现场点评。
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兰州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课程教学过程,也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学生通过海报、微信公众号、在线直播、新闻采写等方式记录精彩瞬间,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了该课程的吸引力,成就了法科生“最美的兰大记忆”,课程教学活动多次被兰州大学新闻媒体专题报道。实施“实战式”模拟法庭教学改革3年来,兰大法科学子在国际、全国及省域模拟法庭比赛中多次获奖,如获得2022年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中国赛区三等奖、第四届“淮海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法官组季军、首届甘肃省大学生模拟审判大赛亚军、第十六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三等奖、2023年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三等奖、第十一届“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三等奖、第十八届CASC杯曼弗雷德·拉克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国赛区三等奖、第二十一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优秀辩手”奖等。
(陈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