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美丽春天。 丁敏 摄
▲农耕灌溉乐无穷。
缪菊琴 摄
分隔三间活动室的移动墙面被拉开,一条长36米、宽12米的褐色地板呈现在眼前。小中大三个班的孩子们混合在一起,他们穿着地板袜,排成长方形行走着。一串跳跃的音符从钢琴老师手下流淌出,孩子们跟着节奏舒展身体,有的跑,有的跳,还有的躺在地板上侧翻……
这是丹阳市好孩子幼儿园晨间体能操的一幕。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一切显得自然有序,让人不由得想到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那般美好的场景。
从承担国家“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改革试点任务,到作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近年来,江苏镇江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课程改革,带着“灵魂三问”不断求索,走出了一条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提升保教质量的改革之路。这场改革到底带来了什么?记者进行了探访。
儿童的形象是什么?
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
沿着青石台阶往上走,山顶一片森林映入眼帘。孩子们三三两两玩着各自的游戏。小木屋前,一个小男孩弯着身子,一只眼贴近望远镜,静静地观察着……
他在看什么?“他可以观察到树枝上的一些细节。”镇江市实验幼儿园园长董玮说,这是孩子们发现的最佳观测点。
这座高20米的小荒山,隔开了镇江市实验幼儿园与相邻的小学。小荒山本属于小学,但为了让幼儿园孩子们有更多游戏场地,京口区教育局领导跟小学校长协商,共用这座山。
对于处在巷陌深处的这所城市园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于是,园长带着教师们拔草清理,吸纳孩子们的想法,挖掘山体自然资源优势,硬是在小荒山上开垦出1000平方米的游戏场。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什么是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最核心的标志是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然而,一直以来,幼儿园“教师高控”“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儿童的自主性。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了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各地以《指南》实验园为试点,对儿童与游戏进行了探索。镇江市实验幼儿园正是《指南》实验园之一。
小荒山变成游戏场,玩了几年后,教师们苦恼地发现,孩子们的游戏比较贫乏,于是整天挖空心思,想不一样的玩法。
董玮向镇江市教科院学前研训员王兰说了这一苦恼。“有没有可能把原来的游戏全部清零,让孩子决定怎么玩?”王兰提出的这个大胆想法,惊到了董玮,也让她一度困惑。但是,当看到率先“吃螃蟹”的教师眼里有光,看到孩子们游戏时眼里有光,她相信这条路走对了。
2014年,江苏省启动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借此东风,镇江以项目园为中心孵化同盟园,为解决孩子“有地方玩”,发起了第一项改革——室内外游戏环境。
怎样让环境发出邀请,让儿童主动投入?镇江制定了幼儿园课程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幼儿园环境审议、实地观摩研讨,以及大数据调查统计及分析,持续推进幼儿园环境优化改造。
“户外突出自然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室内突出多样性、灵活性、支持性,室内外在功能上互补、在动线上衔接。”镇江市教育局学特处原处长史雪君说。在她看来,环境改造的一个原则,是力求让儿童能够友好参与、选择、互动。
环境的改造,让儿童释放了天性,点燃了生命成长的力量。一幕幕令人惊叹的游戏场景,也无形中更新着教师的儿童观,“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形象,在教师心中确立了起来。
幼儿园教育是什么?
教师和孩子一起过日子
早晨8点钟,轩轩像往常一样,刷卡、晨检、整理物品、签到,然后来到教室。他坐在小椅子上,拿着笔在纸上画着今天想玩什么、怎么玩、跟谁玩。做好游戏计划后,轩轩选择了建构区。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区域游戏时间内,他可以按需自主吃点心,点心盘上的点卡数字标志,提示他吃多少以及餐具取放位置……
如何让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真正符合孩子的经验与需要,而不是让孩子被动适应教师事先的设计和安排?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并在多次调整后形成了弹性作息时间安排。
比如,“区域游戏”和“餐点”本是两个环节,但孩子刚投入游戏状态就必须去吃点心,花费很多时间排队、搬椅子、等待,影响游戏时间和质量,于是幼儿园将两者合而为一。
“我们遵循季节性、板块化原则,在四季中相对稳定地设置四大板块时间,各板块内的小环节可因季节特征弹性调整。”园长杨华俊说,春秋季、冬季空气日照舒适,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集体活动场地调整到户外,从而保证孩子有更多游戏和学习时间。
一日活动是孩子生命充实与展现的历程。为了让孩子充满活力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充实地“过好每一天”,镇江发起了第二项改革——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
“让孩子在一日活动中自主愉悦地生活,是我们理想中幼儿园的样子。”镇江市教育局学特处副处长赵丽娜说,《镇江市幼儿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指南(试行)》的出台,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操作性指导建议,为提升保教质量提供了参照,“但这只是个指引,教师应随着孩子成长和活动所需弹性调整”。
比如,在时间上,可按时间块设计每日活动的顺序,要有可预测性,也要有灵活性。三大板块的游戏时间,孩子自主选择,室内或户外,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都由孩子自己决定。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探究兴趣,延长或适当缩短游戏时间,弹性作息。
走进镇江经开区港口幼儿园甜甜蜜蜜小(2)班,仿佛走进了一个大的娃娃家。客厅、书房、游戏房、盥洗室,就像家里的布局一样。班级名片墙上,有每个孩子的照片、生日、姓名、生肖等信息,一张张稚气的面孔,组合成一幅生动温馨的画面。
“幼儿园就是孩子的家,在这里他们能做主,里里外外的空间都能走进去、玩起来。”副园长杜丹说,理想中的幼儿园就像家一样,教师和孩子一起过日子,孩子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游戏时更自主、专注、投入。
重视并研究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让镇江各幼儿园普遍意识到,建立稳定灵活的时间、提供多元开放的材料、组织多样融合的活动,创造一个温馨放松的家一样的团体环境,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引导孩子获得有益经验的过程
“你看,那个孩子就坐在那里,他在观察别人。”顺着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王海英的手指看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用箱子、梯子、垫子等材料搭起来的游戏场。与其他孩子热火朝天玩打仗游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坐在高高箱子上的小男孩。他看了看脚下游戏的情景,然后低下头,左手扶住腿上的本子,右手用笔在纸上画着什么……
这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迅速抓住了观摩者的目光。“他可能是临时起意就想画,我们要求每个区域本子和笔必须提供到位,方便孩子随时取用。”王海英解释道。
作为一所农村园,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本着“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的办园理念,一直在追寻着“一童一案”的教育愿景。在王海英看来,“一童一案”不能仅仅理解为课程的计划、方案或过程记录,而应更多地指向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
在一日活动中,怎样落实教育目标,促进每个孩子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对教师来说,就要引导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有益经验,而这正是幼儿园课程的意义所在。为“优化教育过程”,镇江发起了第三项改革——有效的师幼互动。
推开丹阳市正则幼儿园一间活动室的大门,几位来访者的出现,并没有打扰到忙碌着的孩子们。坐在门口附近的小女孩,挺直上身,用毛笔在纸上勾勒花瓣,褐色的树枝与粉红的花朵,错落有致,富有美感。
“为什么孩子这么投入,作品这么美?”
“我们强调教育无痕,老师只提供环境和材料,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究,但孩子的力量真的就是无穷的。”
“表面上看是无痕的,但背后有大量的对于材料的教研,是有准备的教师在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听到记者与园长吴益斐的一问一答,史雪君插了一句。
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师幼互动。有效的师幼互动,需要教师创设富有教育隐喻的环境,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增长有益经验。
吴益斐坦言:“我们的老师能做到材料的隐性支持这么到位,是因为跟着孩子做了11年改革,光园本大教研就做了162次,已经梳理出一套小中大各年龄段、各区域提供什么材料的方法。”
无论是富有教育隐喻的环境,还是师幼直接的互动,有效的师幼互动,都是建立在教师持续观察和倾听孩子的基础上,而审慎作出的决策。
在丹徒区驸马山庄幼儿园,每周二中午都有研思活动,教师聚焦游戏中的问题,通过阅读反思教育实践。园长郑娅娜说,园本研修是一场修行,在一日活动中捕捉、判断教育契机,可以反观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也让教师越来越擅长“发现儿童”,自然展现出更加灵动、自然的师幼互动。
这几年,镇江市级层面围绕师幼互动开展主题沙龙20余次,鼓励教师通过“一对一倾听”“文件夹”“画语集”等,发现孩子的真实感受,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
在持续的教研中,教师的课程观也在更新。他们意识到,一日生活中,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等都是课程实施途径,是有机交织的。他们自主开发周边资源,生成了一个个灵动的本土化课程活动,激发出城乡孩子生命成长的巨大力量。
落实《指南》、推行课程游戏化,镇江围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点燃了孩子生命成长的力量,也唤醒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一个个眼里有光的孩子、一个个自信专业的教师,交织成一幅幼儿园教育崭新的样态。就像开头那一幕,钢琴声中的随心舒展,自然而松弛,和谐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