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放松。其中的“为”或“不为”,考验着学校的管理智慧与教育初心。
记得去年冬天,按照学校部署,总务处在最短的时间内排查和完善了防冻防滑设备,设置了相关的警示标语标牌,尤其是学校的几处水池和喷泉旁边,“此处危险,禁止玩闹”8个大字格外醒目。各班教师也都反复加强了冰雪天气里的安全教育,罗列各种安全风险,教授各种防范措施,叮嘱学生“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然而,教育引导再到位,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就在第二天早上,德育主任急匆匆赶过来报告:男生小杨课间溜到广场的水池边玩冰,一不小心踩破了冰层,掉进了水池。听到动静后,门卫师傅们赶紧冲出来把小杨领进传达室,为他换上自己的衣服和鞋袜,同时通知家长抓紧送衣服过来。家长赶到学校时,小杨已经进班上课,保安们还在为小杨烘烤湿透的衣物。看到这一幕,家长感动不已,门卫师傅们也宽慰家长:“小孩子嘛,玩心重是很正常的。”
听完汇报,我笑着问德育主任:“你怎么看这事?”她犹豫片刻,然后鼓起勇气说:“按常理,这个学生违反了学校的安全规定,而且昨天才专题强调过,应该批评教育。”我接着追问:“若不按常理呢?”“不按常理的话,这事就没什么,毕竟学生也没受伤,更没有引发不良影响。”
从简短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她真正想确认的是,在强调安全工作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坚守教育初心,因为过分强调安全的话,很可能会偏离我们的初心,限制儿童的自由生长。这也是学生工作“为”与“不为”的艺术所在。
首先,这件事彰显了教师们的师者仁心。单就保安师傅的行动就足够温暖人心:他们不急于跟孩子讲道理、论对错,而是以人为本,拿出自己的衣物为学生换上,为学生烘烤湿透的裤子和鞋子,不仅如此,还劝慰家长不要焦虑,生怕孩子回家后被父母训斥。尊重儿童的天性正是教育的基本准则,这对家长而言无疑是一句非常中肯的提醒。连保安师傅对教育都有如此通透的理解,对突发事件都有这样从容的应对,可见教育情怀和师者仁心已经在大家心中深深扎根。对此,我感到无比欣慰。
其次,彰显了大家对学生融入生活、敢于探究的包容之心。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安全教育和管理当然重要,特别是生命安全的教育不可或缺、不容放松,但教育者也应当明白一个道理,即人类在追求真理、探索世界、创造发明以及捍卫个人权益和民族尊严的过程中,有时难免要冒险,这样的经典案例在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再回到前面的案例,小杨同学看似为了好玩,但他的行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好奇和探究的初心。俗话说,被火炉烫过的孩子才知道火炉烫,它揭示的道理就是经验对于儿童的学习极为重要。小杨是初一学生,应该从小学的科学课中学习过关于水与冰的知识,甚至也知道两种形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但他真的触碰过冰吗?体验过手指触摸到冰的那一刻是什么感觉吗?冰究竟有多坚固,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冰可以用来做什么,真的可以像古诗《稚子弄冰》中描写的那样“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吗?事实上,从后来我与小杨的谈话中得知,小杨在弄冰之前确有“先预估,再用脚踩上去测试冰层承受力”的动机,这难道不是一种实验和探究的原初思路和方法吗?
最后,学校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儿童的童心也彰显无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时刻都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实的教育生活中,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和教师在观察世界、行为处事时与儿童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师和父母们更多地考虑孩子们的安全,处处严防死守,生怕孩子们受伤了,这自然是关爱和保护。然而,在儿童的眼里,冰雪是上苍赐予的礼物,有机会玩冰弄雪简直是其乐无穷。先不论天地间银装素裹的自然美带给他们的强烈冲击,单说迎着飞舞的雪花在雪地上自由地奔跑、嬉戏,抑或在雪地上写下豪言壮语,或者天马行空在雪地上堆出一个奇形怪状的雪人,难道不是快乐吗?对此,我们只有提醒,但绝不强行阻拦,因为那就是乐趣,那就是青少年该有的模样,是儿童的天性使然,有谁家的孩子在童年时期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走在父母指定的路上呢?让儿童享受应有的童趣,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总之,在“为”和“不为”之间,教育初心冰雪可鉴。“为”的是在恶劣天气到来前加强安全教育引导,加强安全设施设备的维护,尽量减少安全风险和安全事故;“不为”的是绝不出于安全考虑禁锢了孩子们的手脚,剥夺了他们链接生活、探究世界的权利,以及轻易给学生扣上“违规”的帽子甚至施以严厉的训斥和惩戒。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如果我们的教育和管理走向了反面,那么儿童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童年的乐趣,还有探究未知的勇气以及创新创造的动力。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