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作为全国高校较早成立的创业学院之一,依托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市场优势,以“义乌发展经验”为根本遵循,聚焦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建构与义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驱”融合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校教育与地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在个体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智库建设、人才培养、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贡献高职力量。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力促教育提质增效
学院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院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导资源,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协同推进,持续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核心技能,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加强在职培训,提升教师素养。开展“一线教师说课堂”“说课程”等教学诊改活动,以课程项目为依托,针对学生学习需求、课堂氛围、教学资源等进行深入探讨,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知水平,帮助教师明确教学方向和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名师引领,外聘优质教师。通过完善外聘教师聘用、管理、激励等机制,加强外聘教师教学规范和教学方法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鼓励教师就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交流探讨,建设更优质的师资队伍。发挥名师引领作用,邀请领域专家、学者举办“如何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社科基金申请经验分享”等专题讲座,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打通“政企学研”合作通道,为学院教师搭建发展平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以项目引领的方式掌握专业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学习企业先进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并将企业项目引进学校,与企业人员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教材和课程,将直播间入驻校园、将主播直播引入课堂、将直播案例写进课本,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深入校企,谋划布局。学院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活动,由学院教学工作负责人带队,对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进行走访调研,就专业人才培养、产业发展需求及课赛融通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汲取兄弟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产教融合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与行业发展的匹配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元教育,提高素养。学院将校园活动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沿阵地,从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搭建“雪峰论道”系列讲座、创业学子沙龙交流活动等多元交流载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创业、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综合素养。以赛促创,以赛促学。学院紧紧围绕浙江省“双高计划”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试点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为平台,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路径,实现赛教融合,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把握“双创”实践指向,精准对接产业市场
学院以生产性项目为导向,积极探索电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走出一条以“创”立校的特色办学之路,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实践零距离对接,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人才需求侧的适应度。依据2023年浙江省教育部门访工项目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分阶递进、多元协同’电商数据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FG2023207)研究成果,此举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业资源,打造高水平创业生态,培养更多优秀电商创业人才。例如,组织学生前往阿里巴巴总部开展研学活动,做好创业资源对接工作,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帮助创业学生学习企业先进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学习优秀创业文化;组织学生参观义乌国际陆港电商小镇展示馆,了解电商产业的发展历程、行业动态及未来趋势,感受电商产业魅力,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切实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创业实践教育进一步落实、巩固创新创业特色教育。构建创享直播、视频直播营销、数字媒体视觉、农村电商、义乌B2B跨境电商、秋实网店运营、C2D大学生创联移动电商等工作室,与上海科思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海地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绍兴公司、义乌市诠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携手共建高质量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项目孵化、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实训、资源对接、政策宣传等系列服务,完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以社会服务为载体,激发创新创业潜能
学院立足职业教育特色,推进优势资源整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辐射效应,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引领更多青年学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在通过创业实践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作贡献。推进校地合作,加强新业态电商培训,引导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将优秀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复制到更多地方,为乡村人才提供新技能。例如,学院学生前往义乌市赤岸镇清溪村、尚阳村等地指导互联网直播技术、定期开展助农直播、为名优特产主体定制电商直播渠道,激发直播电商就业创业活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金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