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是教学运行、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不仅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更为教师间的集体学习与交流搭建了广阔平台。青岛理工大学积极引导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不断探索实践,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线上线下、信息融合的教学研究以及教学实践活动,持续丰富教研室内涵和功能,全面构建智能建筑、建筑能源和建筑系统集成等方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活力。
营造良好环境
“绿意教育”筑根基
一是人才培养,德育先行。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过程中常抓师德师风建设,采取形式多样的基层教学组织活动,以教带学,以学促教,实现教与学互促共进,同时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独具“创新驱动发展”特色的建筑电气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培养青年教师、建设传帮带机制。学院以虚拟教研室为依托,通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教研室,建立健全教师指导与学习机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与学术沙龙,建立了教师间的互助互学体系,为新晋青年教师提供了全方位的成长支持,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整合资源,助推实验教学。强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健全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加强教师人才团队建设,形成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充分整合不同专业实验室的资源,开发符合各交叉学科教学特点的实验和实训案例,建立完善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实验教学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数字化教育前沿
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切实发挥数字化教学平台作用。虚拟教研室构建“数字+教育”数字化教学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跨专业跨学科教学团队协同和资源共享,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二是聚焦产教融合,构建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聚焦企业需求,构建优势学科育人要素与企业用人主体融合培养机制,将产业的理念、技术整合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实训环节中。青岛理工大学与蓝湾智控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彩虹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等签订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协议。通过虚拟教研室与博世合作的中欧合作联合培养项目,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的高度,实现产教融合的国际化发展。三是推进资源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充分利用虚拟教研室土木环境类、电气类等学科齐全的办学优势,加强跨校、跨学科间交叉与合作,优化课程配置,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优化、能源环境等方向的专门化人才培养。培养出具有工程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实践观、工程观、系统观、集成观、智能观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
提升教学能力
共建合作机制,共享教研成果
一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研讨助力提升教学能力。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依托线上视频会议,开展教学中期自检、教学方法共享、远程专家学习模式。依托线下专业教学讨论活动互通有无,分享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经验,促进相关专业交叉共同发展。有效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进程,打造本专业教研“命运共同体”。二是兄弟专业院校交流助力建立教学协同合作机制。与兄弟专业院校合作,引进其先进的专业培养理念与方法,推动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提升。院系间教师团队和兄弟院校团队深度协作,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校2019年获奖成绩位列山东省首位,2023年位列第二。其中,2023年学生荣获全国一等奖3项、山东省一等奖14项。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了学院在培养具有工程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方面的卓越成效。三是全方位多层面专业建设探索助力取得丰硕教研成果。依托虚拟教研室学科交叉优势,推动虚拟教研室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提升教学研究的意识,协同开展教学研究。近年来,获批校级教改项目10项,省部级教改项目9项,专业骨干教师发表相关教研论文17篇,论文涵盖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前沿问题、实践经验等。此外获山东省自动化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研究生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青岛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为专业教学理论的不断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和科研环境,努力培养更多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拓宽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和实践平台。通过共同努力,学校将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教学学术水平,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景波 马淋淋 周晓燕 杨世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