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村》 海嫫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听风村》基于作家在贵州支教的真实经历创作,以诗意的笔触观照留守未成年人的生存境遇与心灵图景。在群山乡野中,书写生命的坚韧与蓬勃。
阅读《听风村》时,我的眼里总是噙着泪:是淡淡的苦涩,是隐隐的心疼,是直击心尖的刺痛,是无数次内心深处的感动,更是为主人公重获希望的喜悦……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直面因时代变迁而造成的一系列沉重现象:留守之痛、农村之困、家庭之羁绊……同时,不着痕迹地展现了值得歌颂的人性之美、童年之趣、山村之质朴、人间之真情……这些如徐徐展开的画卷,越铺陈越觉恢弘多彩,又如四季风,或轻柔,或狂暴,或细腻,或豪迈,吹进读者的心中。
风起,源于作者不一样的关注
留守儿童与支教老师是故事的主线。从主题和内容看,这类题材的作品不少。如何让小读者走进他们不熟悉的生活,让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引起大家的共鸣,实在不是一件易事。海嫫做到了,她的《听风村》在文学探索上彰显出独有的特色。
全书没有拘泥于对农村贫困的描述,而是捕捉孩子们的生活和情感,一开始就塑造出一群缺点多于优点、调皮又纯真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名字像女孩,一心想要改名,整天趴在枫香树上思念妈妈的姚贝贝;想自己打工赚钱改变家庭现状,却劝贝贝珍惜上学时光的姚四宝……这些孩子性格各异,是自身、家庭和时代共同造就了他们。作者没有刻意渲染他们的悲情,放大他们的苦难,而是通过班级中的平常事及安安的家访,自然地让读者走进他们的生活。在一个个相对独立,却又主题统一的故事中,展现出以小见大的叙事美学。
风涌,发乎情节设定和人物塑造
关于人物,首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听风村的孩子们。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安安让大家谈谈理想是什么,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找钱。”作者有意袒露孩童的天真和无畏,又把这些天真的行为与善良的心灵联系在一起,更加真实,也更加纯粹。一开始,他们的确不爱学习,“学习无用论”一直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在安安的循循善诱下,姚雷和覃俊可以用听写词语来争个高下。就是这群“胸无大志”的孩童,特别理解家里的难处,特别体谅大人生活的不易。
除了孩子,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支教老师安安。从满怀踌躇和理想来到听风村,与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怎样上课,到成为被孩子们认可的“仙女”;从和村民相见陌生警惕,到帮助奶奶上药清创,陪伴覃花走山路回家,安安老师已经融入听风村这片山山水水间。安安的到来或许有偶然性,但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她的到来加速了听风村的改变。同时,她也在如水的时光中照见自己,照见生命的蓬勃,照亮今后的路。这个学期,孩子们长大了,安安自己何尝不是?她不是下凡的仙女,没有超能力,也会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但她爱孩子们,爱听风村小学,愿意为大家付出。她是凡人,也是英雄。
风过,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在孩童天真的话语中蕴藏深刻的道理。比如,姚小逃带着安安去摘野生菌空手而归,他让安安跑起来时这样说道:
“老师,你快点儿跑起来,桶里就不空了。”
“不空?那会有什么呢?”安安照着姚小逃的样子飞奔。
“你笨啊,风呗,我们装两桶风回家。”姚小逃咯咯地笑着。
换个角度思考,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就像每个人阅读《听风村》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留下不一样的思考。安安在日记中写道:“也许,山这一边的世界还小,也许因为年轻,所以一切都有着自己的序列,这里渴望新鲜的、外来的力量,又惧怕新鲜的、外来的力量,惧怕原生的、既有的序列被打破。”听风村的改变或许是因为来支教的安安老师;或许大家心里都期盼着改变,安安起到了助推作用;或许有的人思想和行为改变了,但他们的初衷从未变过,像退休的老覃老师,坚守在听风村的大姚老师、庆子老师……
人,在时代中是渺小的,而时代变迁带给个体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当“时代”成为人性的放大器,个体的选择尤显珍贵。
风再起,踏上发展之路
安安的到来就像一阵风,带来不一样的因缘际会,命运交错,改变了那个惧怕改变却在适应改变的村庄。下个学期,或许安安会来,可她能否待上一辈子却是个未知数。纵使一切都将如风般消散,安安带来的改变却不会消弭,会在大姚老师、庆子老师、姚雷、覃俊等一个个听风村的老师和孩子身上继续发生。
听风村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农村脱贫攻坚的缩影。故事中人们身上的可贵品质,邻里间的帮助,师生间的真情,追寻理想的冲劲,驻守山村的决心,面对困难的韧劲……是中华民族可贵的品质。正如姚雷作文中所写:“冬瓜最后才开花,谁也不相信,它开出最大最美的花!”是啊,歌谣里早就唱过:“秋天里没有忧伤,风是我的主菜,到处都是好心情。”
阳光普照着山峦,山峦承载着村庄,村庄供养着世代生息在这里的人们。听,风继续吹过……
(作者系昆明市官渡区海贝滇池华府俊园学校执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