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年画“贴”进数学课堂

网友投稿  2024-04-12 08:08:08  互联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穿越千年,不断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滋润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命血脉。作为一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教师,在跟学生们认识了数的概念之后,我突发奇想,可不可以从“数字”这一角度切入,带学生们对春节期间大家喜闻乐见的年画艺术作些探究?

    我选择的第一个教学实践便是奇偶数的学习——在古老而浩瀚的年画文化中寻找数字,通过《年画传奇》(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本书先认识年画,然后从中找出相关的数字,并分析其特点,同时完成对一些基本数学概念的教学。年画艺术丰富多彩,其中的民间传统故事也很精彩,学生们兴致盎然。经过课后阅读和小组讨论,学生们总结出年画文化中有很多偶数元素,比如神话传说类年画中的“四海龙王”“八仙过海”“和合二仙”等,常见的年画祝福语“四季平安”“六畜兴旺”等。这些偶数元素频频出现在年画的内容中,甚至出现在年画的名字和主题里。反观年画中的奇数,相较而言便“低调”许多,在寓意上也与偶数有很大差别。比如神话传说类年画中的“神农识五谷”“张天师七星降妖剑”“五雷火灭五毒”等,还有历史故事题材年画中的“范蠡三聚三散”“窦燕山五子登科”“桃园三结义”等。

    有了这些了不起的“发现”之后,大家很是欣喜。我又讲授了相关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对称、和谐、整齐为美,喜欢“成双成对”,便通过偶数将这种期盼寄托于年画创作中,并且张贴布局上也讲究对称平衡之美;而与奇数相关的故事或者人与物,都有一种生长性、变化性、创造性的内涵。在古代《周易》的阴阳五行文化里,奇为阳、偶为阴,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这种奇偶数与阳阴、动静的“关联”,对民间文化心理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就这样,在一起交流探讨了奇偶数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性”之后,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数字与传统文化的某种奇妙关联。我又趁热打铁,让他们继续去发现年画文化中更多的数字特点。于是大家又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数字现象,比如年画中的“大”数字。关于孔子的年画《圣人图》中,会在年画的上方书写“万代师表”字样,而《十代名医》《药王》等关于古代名医的年画,很多则会写上“百代之师”“千金良方”等。这些“大”数字的运用,表达出民间对圣人的敬仰、对知识和健康的渴望。另外,“七七四十九”“九九八十一”等乘法口诀也是年画中常见的数字,用以形容时间漫长、数量繁多或者距离遥远等。

    令我欣喜的是,学生们还发现了一种很有特点的数字用法——谐音。可能这已经超出了数学教学的范围,但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我也把它作为数字文化的一部分带入课堂。在日常生活或者文艺创作时,人们常常会根据汉字里的同音字加以联想,借助谐音来进行某种有趣或含蓄的表达。数字的谐音同样被加以利用,比如“八”与“发”、“六”与“禄”、“九”与“久”相对应,在谐音的语境下,这些数字悄然萌生了某种奇妙的情感色彩。

    这场“年画里的数字”教学实践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我也很受鼓舞。我相信,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知识层面得到积累与提升,更能帮助他们开拓眼界、汲取传统智慧,在未来不论从事什么专业,都能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力量,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作者系山东潍坊诸城市文化路小学教师)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4-14/xw_7181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