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正式发布,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思政教育入选“学生发展”篇优秀案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开展阻击战“全程直播”,将毕业生、实习生、援鄂校友等战疫故事转化成网络思政课堂,实现了良好的育人成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要着重抓课程育人,着力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学校党委书记郭国文说,“三全育人”工作中,课堂教学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学校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书育人内涵,育人质量稳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护理专业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本会计》《外科护理》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评湖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陈凡、“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姚苗新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典型,形成了交相辉映的“群星效应”。
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不断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大格局,为课程思政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学校在宏观层面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在微观层面侧重于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指导,成立了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各二级学院及有关部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负责制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各教学院部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专班,指导本单位课程思政改革,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研讨活动,支持示范课程团队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每学期向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提交课程思政进展情况报告。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在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进程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学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时把教师放在首位,着力培育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建立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机制,提高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加强教师对形势政策的认识与了解,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小组建设,定期开展跨部门的课程思政集体教学研讨活动,加强教学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
三是制定激励措施。学校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给予绩效奖励。经学院遴选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时每门课程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经学校考核验收合格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每门课程再追加相应的绩效奖励。教改项目立项、教学优质奖评选、师德标兵评选等各类评优评奖对相应课程团队成员倾斜。
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新范式
学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做了大量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现课程思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设计不够系统和贴切,未能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资源保障不够充分,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运用的便捷性;职教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优势;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参差不齐,重教书轻育人,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不紧密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系统谋划、科学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教学实施、资源挖掘、专题培训、辐射示范等各项工作,在模式、方法、手段方面积累了一些创新经验。
探索课程思政“五化”范式。设计标准化,使课程思政的目标链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单元教案中上下贯通、衔接良好;实施图谱化,使多种主体明确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用何做,指导和规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主体多元化,使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多主体协同、形成合力;方式隐性化,用活隐性思政,强调“盐巴渗透”、润物无声、育人无形;考核制度化,制定完备的考核办法,制度化考核教师实施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实现“设计—实施—考核”的教学全链条系统推进。
创新开展“思政图谱”工作法。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围绕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由上到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单元教案,在教案中从思政时点、思政内容、思政方式、思政素材4个维度精心设计,绘成课程思政实施图谱;再由下到上进一步修正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闭环设计”,既完善专业的系列标准,又保障课程思政在课堂上落地落实。
构建“3系统4层级6板块”的课程思政网络平台。学校通过“教师培训”系统,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师竞赛”系统,强化教师的实操能力,并为“资源库”系统收集遴选资源;通过“资源库”系统,区分专业群、专业、课程、单元4个层级,在6个板块中系统展示资源,实现资源集约化、层次化、网络化、便捷化,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围绕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法路径、资源建设、高职特点、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先后完成研究课题4项、论文21篇、专著1部,独创性强,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在育人实践中,学校的课程思政融入4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374门课程标准及其图谱式教案;提升再造校本特色课程思政资源121个,凝练典型案例260个,整理课堂随记6872个;开发融入思政特色教材16部。实践成果丰硕,全面提升了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形成“群星效应”,取得重大培养效益。这一育人模式先后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典型案例11个,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形成课程思政育人新成效
学校认真梳理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所囊括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寻有效的切入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适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价值导向,实现多元文化育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所不同,但必须抓住关键因素,突出价值导向,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向,形成协同效应。学校课程思政德育目标包含5个关键因素。一是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是职业素养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加强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五是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问题导向,产生多方聚力效应。如何把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润物无声,摆脱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是课程思政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求课程思政渗透课程标准、授课教案、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环节。课程标准建设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学习任务,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授课教案充分挖掘和运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名人、专家学者、专业历史及发展现状等,作为课程讲授必要内容,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探索课程思政有效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依托“在线课程”等多个平台,采用专题式、案例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和学习任务;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建立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开展课程思政的教研、推进和交流活动;总结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好、学生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参考借鉴。
实践导向,培养多领域人才。在探索课程思政创新的过程中,学校着力突出职业教育的“四性”特征,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突出职业性,定位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培养,用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者,2020年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学校2006级学生刘铖和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学校2006级学生陈凡等优秀校友的事迹,激励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突出差异性,根据专业特点和生源多样化、农村学生多等特点,分类分层实施差异化思政;突出开放性,发挥校企“双主体”优势,及时将产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在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开展课程思政;突出实践性,实施“课程思政+”工程,开展“课程思政+抗疫”“课程思政+孝心护理”等具有实践特色的课程,将课程思政向社团延伸、向社区延伸、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在身临其境、学以致用中体验、内化、升华思政育人内涵。
“突出实践特色,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是课程思政的生命线。”学校校长朱虹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课程思政育人的载体,要守正创新,努力把课程建成“金课”,让课程思政在“高原”上建“高峰”。
(黄享苟 吴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