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持续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该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实现思政课教学实践育人的目标,仍然是该类课程教学与改革的难点。对于该类课程,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以下简称“课程组”)从教师端、学生端、教育技术端以及理论阐释、模块练习、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四个环节展开对课程教学实践的优化设计,并根据具体的授课班级专业作出一系列尝试、调整和改进。本文受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基于‘四步教学法’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设计与实践”(项目编号:gzljg2022322)、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YB129)项目支持。
注重整体方法论与具体学科方法的交融
在理论阐释环节,课程组注重整体方法论与具体学科方法的交融,培养学生思考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和七章内容,即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讲授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自觉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社会科学的宏观和微观问题。只有探索出适合“方法论”“原理”课程以及探索出符合当前学生思想认知特征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运用原理解析问题的能力。对于该类课程的讲授虽然应以教学大纲为本,但不等于照本宣科。
注重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模块练习环节,课程组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经典作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参与率、理解程度。根据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等板块,提供相应经典书目和教学视频给学生研习。一方面,在具体的板块,通过优化教育技术去提升学生对于该类课程参与率的问题。例如,通过设置与课程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现实话题的抢答题、投票题,学生也可以发弹幕的形式在线参与答题。当天课程结束后推送学习任务给学生,让其提前准备阅读经典、分享经典,下次课上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下一步计划根据学生实时参与情况设置多媒体屏幕滚动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模块,采用课上课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一步计划将通过学期末学生诵读歌咏汇报演出,邀请学校督导组、教务处、师生等观看。每个班级的学生根据具体板块编排出一个节目,例如由教师领唱、学生传唱经典歌曲等,同时在微信公众号推送;邀请专家教授作讲座、领讲经典著作,或由学生诵读经典。
注重将小组课堂展示与集体研讨相结合
在小组互评环节,课程组将小组课堂展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就专题内容提出见解、展开研讨。在学生互评环节,关于学生对该类课程参与的问题要有专门的学时留给学生作成果展示,让他们带着理论去现实生活中发现结合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课堂展示,例如制作成视频展示、现场演示、即兴发挥、小型报告等,从目前来看,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和接受这种方式的,基本做到了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讨论前需要准备好相关问题,要为课堂展示的小组特别预留时间和准备相关问题。在小组展示过程中随机抽选一名小组成员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或向小组其他同学求助回答正确后,给予该小组特别加分(平时成绩分);若都回答错误,则让该小组成员撰写500字左右的思考答案在下次课上提交,同时将该问题交给其他组的同学回答,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理解、认同与共识,达到教学实践育人的目的。
此外,一个好的教师点评,是问题引领的点评,是合作探究的点评。在教师点评环节,课程组要求任课教师与各门课程具体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并进行比较,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阐明“方法论”“原理”的指导意义。同时,要求任课教师有侧重点地结合学生相关专业进行小结,切实加深学生对于各个板块内容的理解,使得他们可以将“方法论”“原理”知识与专业有效结合。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求知欲走进教室,带着兴趣与信心走出课堂。
(杨世春 李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