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型蒲剧历史剧《忠义千秋》。学校供图
戏曲进校园。学校供图
课堂教学。 学校供图
无论是成为角儿还是培养角儿,其过程都离不开舞台经验的积累。
打造精品艺术舞台实践、教学实践,历来是艺术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上舞台,才能站讲台。”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党委书记王志凯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及的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它承载着河东大地的文化根脉和风土人情,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在山西运城和临汾、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等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慷慨激昂的唱腔从村口的戏台传到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正不断适应新时代文艺发展新趋势,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
戏曲课堂需要一批批好老师
又到一年升学季。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以下简称“蒲剧院”)的招生简章在微信朋友圈收获了一波高赞阅读量。
随着招生和就业情况的逐年改善,蒲剧院的生源地从原来的本市本省向全国不断扩展,“招生人数由每年100多人发展到每年近300人,目前在校生达700人”,在王志凯看来,招生形势的持续“飘红”意味着蒲剧的“青”字招牌越来越亮。
2020年,运城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实施文艺院团大改革,由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运城市蒲剧团、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运城市文工团合并组建了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自此开启集教学、研究、创作、演出、管理于一体的“以校育团”新模式,迈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彼时,刚刚经历重组的蒲剧院不断强化职业艺校的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健全校本育人体系,着力解决演职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和艺术人才梯队培养等问题。在人才资源利用方面,演职人员和教职人员交叉任教,即演出团的专业演员到学校任教,学校教师到演出团演出及培训,王志凯说,“专业人才的双向交流,能够及时填补团校之间舞台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空缺”。
师承制是戏剧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蒲剧院成立蒲剧艺术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聘请蒲剧泰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奖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以及蒲剧名家名师,参与日常教学、演出、蒲剧研究创作等工作。
“戏曲课堂需要一批批好老师,虽然我年龄大了,但是我放不下。”64岁的蒲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蒲剧院名誉院长景雪变说出“延迟”退休的重要原因,在她看来,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一支队伍,事关一个行当的配置。
近两年,蒲剧院优化学科布局,编写出版蒲剧校本教材,在音乐、舞蹈、美术、戏曲、公共服务与基础五大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增设戏曲音乐专业,并在戏曲表演专业开设戏曲后台(盔帽、衣箱)制作与管理课程,今年还特别开设了六年制眉户表演班、“小梅花”蒲剧精英班、蒲剧武功特长班等;组织教演骨干力量赴北京、太原、平遥等地各艺术院校及剧场观摩学习、代课交流。2023年,蒲剧院与中国戏曲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其生源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今年,有23名学生已通过中国戏曲学院专业考试。
以演促改培养文艺技能人才
“三团一校”融合改革后的蒲剧院在属性认定上,既保留了事业单位的国有文艺院团性质,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突出和强化公益属性,又贯彻“以演促改、以赛促改”办学理念,稳步发展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为社会、地方培养更加契合的高素质文艺技术技能人才。
由于技艺形态的特殊性,戏曲艺术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巩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蒲剧院通过惠民演出搭建舞台实践的平台,提高戏曲学子会、通、精、化的专业技能,通过不断提供实训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硬实力。与此同时,无论是排新剧、录节目、开直播,还是下乡村演出,蒲剧院的所有青年演员都坚信,“走出去,就一定能为展示弘扬蒲剧文化争取更多的舞台”。
4年来,蒲剧院边改革、边发展,深耕人才教育和剧目创作。打造“戏腔蒲韵贺新春”系列戏曲展演活动、连续两届开展蒲剧艺术周新创剧目展演活动、常态化举行“戏曲进校园”演出、节假日开展“免费送戏进景区”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策划短视频进行推介、展演、直播。截至目前,3个演出团队通过进村演出和网络直播演出达3000余场,吸引上亿人次在场、在线观看;《空中蒲苑》展播、“周末百姓剧场”、文化惠民网络直播等常态化线上线下演出800余场;“戏曲进校园”活动在运城市各学校演出近百场,观看师生达20余万人次。
“有人问,蒲剧还有人看吗?我的回答是当然有。我唱了30多年,观众还是那么热烈,这就是市场需要、群众需要。”谈到蒲剧的火爆,身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的蒲剧院党委副书记、院(校)长贾菊兰说,“运城是戏曲之乡,是蒲州梆子的发源地,是唯一一个县县有剧团、村村有舞台的地市,‘梅花奖’和‘小梅花’获奖数量在全国地级市名列前茅。走进运城的乡村,随处可见大戏台子,我们组织文化惠民演出就是走到村民中间去唱。”
推进蒲剧的创新传承,就是在用艺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下基层,去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问清楚大家喜欢什么,我们再编排什么。让他们认识到蒲剧的绝活,真正喜欢上蒲剧。由蒲剧院重新编排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演出每到一地‘圈粉’无数乡亲。”贾菊兰表示,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要时刻考虑市场需要、时代需要和人民需要。
“老百姓需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王志凯认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群众,在实践中焕发传统文化活力,蒲剧的传承发展之路跟上时代不会没落,蒲剧不老,蒲剧正青春。
最大限度创造舞台实践机会
只有上舞台,才能站讲台。教师们将来自舞台的经验带回教室,学生们获得更多登台实践的渠道,剧目表演和人才培养的双向促进,正是蒲剧院融合改革的一个缩影。
蒲剧院成立以来,最大限度地为演教职人员创造舞台实践机会。鼓励青年演员演绎经典,提升专业素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鼓励青年演员开展剧目创作编排。4年来,蒲剧院创编《中条山上党旗红》《大唐裴晋公》等4个新剧目,复排提升《忠义千秋》《永乐宫纪事》等优秀剧目。2023年,蒲剧惊艳亮相央视春晚,蒲剧走进中国戏曲学院,蒲剧走进国家大剧院首演,蒲剧走进山西大剧院连演7天,多剧目华彩绽放、享誉全国。尤其是历经3年创作打磨的新编大型蒲剧历史剧《忠义千秋》,融合“一校三团”200余位演教职人员进京首演,收获一致好评。
讲起《忠义千秋》的台前幕后,王志凯感触良多,这次演出蒲剧院投入了院(团)最强阵容,“这在以前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这部剧的成功,被王志凯看作蒲剧院育人成果、提效蒲剧传承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出精品办大事的初步体现。
《忠义千秋》演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33岁的主演赵振来自蒲剧院青年实验团,13岁开始学艺、毕业于原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的他,唱了近10年关公戏,还是首次走进国家大剧院。“这部剧历经3年细心打磨,凝结了蒲剧院老中青三代的匠心。”得到诸位名家的倾囊相授,实现戏曲艺术薪火相传,赵振十分珍惜参演大剧的机会。通过努力,赵振还争取到蒲剧院创新剧目项目的资金支持,并在今年获得了国家文旅部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的荣誉。
“教中学、学中教,在演出中学习,再将学习的内容归纳总结教给学生们。”参与《忠义千秋》演出的小提琴手辛运生是蒲剧院戏曲音乐班教师,“校团合一”改革后曾多次参加院里组织的各类演出。
据统计,蒲剧院全校已摘取中国少儿戏曲最高荣誉“小梅花”60朵。闪亮的舞台吸引着一批批戏曲新人心向往之,王志凯坦言,蒲剧院改革的众多成果中,他很欣慰于青少年学生们展现出的蓬勃生机,“我们这儿最远的学生从长春来,更小一点儿的学生想尽快跟团演出,每天五点半就在楼下练晨功。他们认可蒲剧的未来,我们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蒲剧发展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