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一间教室里,一场中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对话正在进行。
“老师,我们小组合作完成的内容是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世界贫困问题,要做好一份议案,需要事先进行哪些准备呢?”五十七中一名七年级学生问道。
回答问题的是天津师大经济学院2022级研究生王丹丹,她也是服务于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一名志愿者:“做一份全球议案,你要聚焦全球贫困问题做相关调查,这些信息可以通过联合国官方网站、新闻、报刊,或者与联合国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实现,还可以聚焦一个小问题进行社会性调研……”
另一名大学生赵心宝是天津师大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现为服务于联合国人居署的志愿者。在被中学生问到“参与联合国志愿服务最大的收获”时,她说:“作为中国青年,有机会与全世界志愿者伙伴携手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我倍感光荣。如果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用自己的青春奋斗向世界递上了最美的‘中国名片’!”
这场独特的对话,是天津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成果展示活动中的精彩片段。现场交流引得台下教师频频点头,称赞这个课堂教学环节有创新且质量高。
这节课是五十七中教师张谢医为“少年当自强”主题教学设计的。“课程中设计了模拟联合国青年峰会的实践体验活动。这需要课前实践调研、课中深度研讨、课后复盘升华。这本来是具有一定挑战度的难题,在两位优秀大学生的助力下顺利完成。”张谢医说。
天津师大作为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和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培训与研究中心,一直通过多种形式为天津大中小学思政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助力。此次五十七中提出思政课创新需求后,天津师大团委第一时间响应,将两位正在做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的志愿者资源嫁接到教学中。这不仅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使大学生志愿者在与中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体悟到青年携手少年共筑中国梦的意义和价值。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朝阳对此次尝试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天津师大和五十七中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联合进行课堂创新,实现了大学和中学共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世界大课堂有效连接,为建立普遍、长效的大中小跨学段思政融汇互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思路。”
“今后,我们将继续与中小学深度联动、凝聚智慧,使不同学段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让每个协同育人活动都能成为撬动思政育人系统性和整体性创新发展的基石。”天津师大团委书记于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