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特殊教育中心为即墨区教育和体育部门直属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智力障碍、脑瘫、孤独症、自闭症及多重残障学生,并负责全区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巡回指导和送教上门工作,目前已构建起覆盖学前、小学、初中、职高各阶段的特殊教育体系。
学校以“爱心教育”为校园文化核心,树立“爱心耐心引领成长,自理自立融入社会”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坚持生活化教育思路,全面实施生态化课程建设。学校基于特殊学生的不同类型和实际情况,结合多年办学实践,提出并实施“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培养特殊学生的生存自理能力、生活规则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等,探索并形成一项重要教学改革成果。
基于现实问题提出“大生活”教育
即墨区特殊教育中心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的特殊学生。学校对在校就读和已经毕业学生开展的生活状态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与城市特殊学生相比,农村特殊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较少,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弱,96%的特殊学生毕业后只能长期待在家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成为即墨区特殊教育中心干部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即墨区特殊教育中心教师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校长王守壮介绍说:“‘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该教育理念以在生活中教育和在教育中生活为基本原则,以培养特殊学生的生存自理能力、生活规则意识、劳动技能、社会交往能力和感恩意识为教育重点,以农村特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学习内容,在教学场域、教育内容和教学主体等方面实现突破,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走进生活,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
基于真实情境践行“大生活”教育
在落实“大生活”教育上,即墨区特殊教育中心注重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载体,促进跨学科融合,构建“大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开辟校内外“大生活”教育实践基地,并根据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教育课程,对特殊学生进行缺陷补偿教育、潜能开发,促进其职业发展。
在校内设立校园厨房、家政教室、推拿按摩室、模拟超市等生活实践教室,利用校园闲置空地建设“爱心农场”、康复园林、珍禽观赏园等校内实践基地。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如超市购物、看病就医、安全过马路、登山游园、果蔬采摘等,将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融入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自理能力。
在校外通过购买服务、民办公助、挂牌合作等形式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训的场所和扶助就业的平台,组织开展农作物种植、居家生活服务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课堂化的双融合生活教育,让农村特殊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打好基础。
基于多元共治拓展“大生活”教育内容
即墨区特殊教育中心与聊城大学联合成立聊城大学学生实践基地,把学校的课题研究纳入聊城大学的大创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建立“‘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技能教育实践基地,既拓展了课程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参与单位被评为扶残助残先进单位。
学校针对“毕业生生存现状调研”发现的问题,开设职业培养课程:食育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制作水饺、饽花、馒头等食物的技能;农业种植园教育课程,开展发芽苗菜、水培植物、种植蘑菇等室内种植教育活动;养殖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简易的养殖技术;厨房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针对职业段学生的家政、洗车等技能培养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基于真实职业岗位的体验和实践机会,毕业后可随时回炉再造,并建立指向终身学习、融入社会的育人机制。
“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以“接地气”和实效性受到家长好评,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2015年10月,在山东省特殊教育发展研讨会上,学校应邀作了题为《特殊儿童“大生活”教育多元共治的探讨和思考》的经验介绍;“基于农村残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大生活教育’实践与探索”被确定为2019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省内外多所兄弟学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五育并举视角下运用大生活教育理念提升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HA230122]阶段性成果)
(王守壮 郑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