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打造“五导六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范式

网友投稿  2024-06-03 08:08:08  互联网

    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长春光华学院牢牢把握“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新工科”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等战略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主动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经济、新职业发展的需要,开展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五导六真、产教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办学质量与水平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我国同类院校提供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生动范例。

树理念

    如何发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应用型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必须破解的难题。

    应用型工科专业曾存在就业率低、对口率低、就业质量差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能匹配,因此要破解这些问题就必须走产教融合之路。

    在此理念的推动下,长春光华学院先后与中软国际科技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整合校企资源,形成了“围绕学校定位推创新、服务产业需求建专业、跟踪技术发展改内容、贯彻立德启智融课程、激发学生志趣变方法、利用企业资源创条件、瞄准培养目标控质量”的新工科育人理念,构建了“三元四同五平台”“2.5+0.5+1.0”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校企“双主体双闭环”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了四年不断线的校企链接式人才培养过程,打造了“五导六真、产教融合”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强落实

    理念的生命力在于贯彻落实,学校在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将新工科育人理念落地落小落到实处。

    ——围绕学校定位推创新

    学校鼓励各专业拓展校内外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同成立产业学院,创立企业定制班(冠名班),探索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服务产业需求建专业

    跟踪产业发展方向和最新的人才需求,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和社会需求相对接。

    ——跟踪技术发展改内容

    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秉持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以改进和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为落脚点,通过项目案例、任务驱动、赛学结合等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贯彻立德启智融课程

    开展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工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等有机融入到工科专业课堂中,达到立德启智的人才培养目标。

    ——激发学生志趣变方法

    设计“项目+班导师+学生团队”的第二课堂教育架构,以各类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科技月和各专业举办的竞赛活动月为载体,打造“教中学、学中赛、赛中创”的创新教育平台。

    ——利用企业资源创条件

    重视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企业教师将企业真实的项目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等带入课堂,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瞄准培养目标控质量

    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成果进行多形式、分阶段的测评与评估,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可检测、可控制的双闭环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建体系

    随着学校新工科育人理念的落地落实,学校构建“五导六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范式,破解一个个难题,打造一个个亮点。

    ——构建合作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定位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破解校企合作不深入、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错位的问题。 

    围绕学校主体推动创新,构建合作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元四同五平台”“2.5+0.5+1.0”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学生2.5学年在学校完成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双创”教育平台学习,0.5学年在合作企业或在企业驻校实践基地完成专业平台学习,1.0学年在实习单位完成岗位实训、毕业设计,实现校企链接培养,产学深度融合。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设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其中企业专家不低于50%,共同研究专业定位,找准服务面向,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建立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解决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脱节的问题。

    跟踪技术发展改革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产业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引入课程,反向设计“岗位—能力—课程”成果导向式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的对接。

    依据产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设计出与产业和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拓展创新能力5种能力层次,将其进一步分解后,与课程模块相对应,构建“岗位—能力—课程”成果导向式课程体系。

    贯彻立德启智融合课程思政,激发学生志趣;改变教学方法,实施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合作企业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推行实例引导、项目驱动和工程案例等教学方法,优化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做、做中学、学中做”等教学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依托省级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研究中心,推进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共建设20余门课程思政案例库,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达到立德启智的人才培养目标。

    ——搭建以提升为导向的创新教育平台,推动学创赛融合,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双创”科技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三团一平台(专业社团、科研助理团、实验室助理团,学科竞赛平台)”,推动“教中学、学中赛、赛中创”,打造创新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利用企业资源创造实践条件,将企业“六真”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将真实项目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等带入课堂,推动课程内容与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开发能力。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解决教师团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建立教师工程背景培训的长效机制。分期分批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提升教师工程能力和素养。建立“互兼互聘”的双向流动机制。长期坚持、双重管理、双重考核,构建校企“双结构、双师型”教师团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师资队伍的要求。

    ——瞄准培养目标控制质量,构建“双主体双闭环”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构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体系。坚持OBE理念,成立由督导、教师、企业教学总监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双主体教学质量监控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培养目标达成度检查,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定期采集学业、教学、管理三大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及时评价和反馈,实时调整合作育人状态,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见成效

    随着“五导六真、产教融合”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的持续深入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优化了培养理念,提升了就业质量。继2012年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与中软国际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后,在学校工科类11个本科专业全面实施“五导六真”人才培养新范式,先后创建了13个产业学院、11个定制班(冠名班),推广“三元四同五平台”“2.5+0.5+1.0”人才培养模式,2017—2021年按此模式培养共覆盖4届1900余名工科专业学生。近3年,学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共1003人次获国家学科竞赛奖104项、省级学科竞赛奖241项。

    毕业生始终保持高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平均薪资。学校通过实地走访,对近年来工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跟踪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企业对毕业生总体表现评价为“好”的占92%,普遍认为长春光华学院的学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成功经验,产生了辐射效应。通过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趋于完善,成功经验已被省内外10多所应用型高校广泛借鉴和运用。

    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得到了实践检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历经10年建设,工科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一流课程1门,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1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个,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项目3个,吉林省第二批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培育项目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1个,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思政示范课程1门。

    实践证明,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理念的创新,也离不开真正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正做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长春光华学院校长 李晓光)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6-06/xw_7332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