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流动科学课”来到福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科普活动。专家团队走进边远老区、海岛乡镇学校,结合区域特色为孩子们科普海洋、动植物及古建筑知识。
建筑学专家在土楼自然博物馆里为周边100多名乡村小学生讲解福建古代建筑的趣味知识。海洋生物学家则从发育、摄食、迁徙、繁殖等方面介绍海洋生物的一生。此次科普活动一改传统的授课形式,加入了丰富的实验互动,力求让孩子们在玩中快乐学知识。据了解,“流动科学课”由中国科技馆、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抖音联合发起。今年2月启动以来,院士、教授、科普达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已走进广西、河南、甘肃、福建的19所乡镇中小学,为近5000名学生带去了趣味科普课,深受青少年喜欢。
在“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种下学科学、爱科学的种子,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也是厚植创新人才培养土壤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科学教育落地生根。各地中小学探索了多种方式,推进科学教育开花结果。
但也要看到,在开展科学教育上,城乡、区域差距还比较大。由于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队伍薄弱、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且家长科学教育意识比较淡薄,乡村的孩子往往难以接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大城市拥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学生接触这些社会资源轻而易举,乡村地区学生则面临重重困难。科学教育应该如何弥合城乡鸿沟,是我们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过程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以此来看,“流动科学课”这样的活动意义重大。专家们走进边远老区、海岛乡镇学校,让乡村的孩子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听一堂优质的科普课,为乡村青少年参与科普、学习科技、体验科学,搭建了难得的平台。这对于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这种活动形式的效果好,但是所面向的受众始终有限。如何让更多乡村青少年接触优质科学教育资源,还需要探索更便捷、高效的形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短视频的发展,无疑为打破科学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以我的经历为例,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在抖音上更新课堂实录。第一次更新的是一个有关超高压放电的上课片段,没想到一个视频就吸引了超百万人次观看,两天时间就收获了超过1万的订阅者。短视频科普的形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让落后地区的家庭仅仅通过手机即可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对推动教育公平来说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尽管城市和农村拥有的教学资源不一样,但孩子们的好奇心是一样的。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应该努力推动科学教育的资源更多地向偏远地区倾斜。同时,更要打开思路、创新形式,善用新的媒介平台,汇聚更多社会资源,打破科教资源沉睡和分散的现状,将“珍珠”串起来,为科学教育资源的普及赋能,让乡村青少年享受到更加长效化的科学教育服务。
(作者系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三中学物理教师)